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政治家研究他,軍事家分析他,醫學家專注他,經濟家探索他,文學家深入他,甚至小到生活中的巫蠱占卜,吃喝住行,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都得取自於他。
/>
他是裏麵有山?有水?有血?有肉?還是有策略?有謀劃?有靈藥?有財富?
/>
……。
/>
恐怕,古人曾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指代他。
/>
《易經》,如同先知一般。憑著博大的智慧,被人們用敬仰而虔誠的心高高捧在頭頂,並耐心地等待著世人向他求索答案。
/>
(1)《易經》--隨時代而發展
/>
《易經》,作為一本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奇書,他的發展當然也與眾不同。
/>
所謂“發展”,就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而《易經》的發展,簡直就是對這個定義的形象解釋。
/>
有學者研究認為:《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生出來的,四象演八卦,八八就生成了六十四卦。這種說法同我們常說的伏羲八卦吻合,也叫先天八卦。而另一種說法,認為六十四卦是從周文王的乾坤學說中演繹而來的。周文王說天是乾,地是坤,八卦中的其餘六卦是天地的子女。
/>
不論這兩種學說,哪個更準確,有一點很明確:《易經》的內容是一個從易到難的演變過程。這從他的結構中也可見一斑。
/>
《易經》第一卦從乾入手,也就是天,緊接著是對應的坤(地)卦。然後再衍生到後來的世間萬物,人間各種活動,一步步地將內容增難,加深。
/>
再有,《易經》的發展表現在《易》學的研究上。
/>
易學,也就是研究《易經》的學問。他試圖通過對《易經》這本奇書的研究,來探求找到宇宙萬物的變易規律。所以,自古到今,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從未斷過對《易經》的探究。
/>
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一些係統地闡釋《易經》經文的文字。人們將這些文字收集起來,經過組合,就成了奠定易學基礎的《易傳》。而這種形式,基本上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風格。象《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
按照中國傳統的文化發展模式,《易經》如此經典的書籍,一定會不斷地被學習、研究、發展、運用。而事實也證明了這種假設。隨著曆史車輪的滾動,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了研究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