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哥舒(1 / 2)

十一月的西北邊塞,朔風強勁地吹拂,天氣寒冷襲人,但是更冷的是人心。自從深得士卒愛戴的邊帥王忠嗣被押解京師打入大牢後,副帥哥舒翰也被征召入朝,讓將士們憂心忡忡。

四周戒備森嚴的大營內,隴西節度副使哥舒翰和河西兵馬使李光弼正在議事。

哥舒翰是突騎施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別看人長得五大三粗的,卻是粗中有細,治軍有方;而契丹人李光弼則是一表人才,為人磊落,性格嚴毅剛果,不苟言笑。

“副帥,不知朝廷這次征召你進京所為何事?”李光弼問。

哥舒翰想了想道:“可能是為了大帥之事。大帥已經押解進京一段日子了,可是至今仍沒有消息傳來,也不知道朝廷會如何處置大帥。”

提到王忠嗣,李光弼輕聲歎道:“當初大帥以愛士卒之故,不欲成董延光之功,我就擔心大帥因此事獲罪於聖上,勸過大帥一次,可惜大帥執意不從。結果果然被我不幸言中,董延光勞師無功,就將一切罪名都推到大帥身上。”

哥舒翰憤憤的“哼”了一聲:“大帥愛兵如子,又豈是那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董延光所能比?董延光用兵無能,還要推卸責任。大帥真是可惜了。”

“現時軍府充盈,有的是財物。既然皇上征召副帥入朝,不如副帥隨身多帶一些金帛,以相機營救大帥。”李光弼勸說道。

哥舒翰坦然說道:“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將喪,多賂何為!”

這話說得大義凜然,極為慷慨,李光弼深為他的氣度折服。

哥舒翰說到做到,次日單人匹馬隻背了一個包裹就前去長安。

哥舒翰進京的事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更多人的目光都落在王忠嗣身上,已有消息傳出為了迎合上意,王忠嗣將會被判死刑。李亨聽到後神情變得有點哀傷,李明玉卻輕輕一笑道:“殿下不必憂心,哥舒翰的進京對王將軍可是件好事情,此事還有轉機。”

李亨細細想了想,不解道:“哥舒翰是忠嗣的副將,此次奉召入京應該就是為忠嗣的事。有那老賊在從中作梗,就算他有再大本事也很難動搖父皇的想法。”

李明玉笑了笑:“哥舒翰在邊境連破吐蕃,所向披靡,威名遠揚。皇上征召他入朝應該不隻是為了王將軍的事情,可能是想用他來取代王將軍。由此可以見得哥舒翰的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而哥舒翰是一個倜儻任俠、仗義重氣之人,而王將軍對哥舒翰又有提攜之恩,他一定會為王將軍求情。皇上應該會給他一個麵子。”

李亨輕輕歎了一口氣:“希望如你所言。哥舒翰能夠使忠嗣化險為夷。”

心情忐忑的哥舒翰並不知道李亨將營救王忠嗣出獄的事情寄托在他身上,他剛剛去大牢見了王忠嗣一麵。眼見昔日威猛雄健的邊帥現在竟成了階下之囚,哥舒翰心痛萬分,傷感至極。再想到他自己也是前途未卜,心情不禁有點低落。

次日,哥舒翰應召來到華清宮。李隆基對這個勇將是十分喜愛,微微一笑道:“卿家英勇善戰、屢立奇功,朕聞名已久,今日方得一見,果然是聞名不如見麵。”

哥舒翰的態度十分恭謹:“皇上過譽了。微臣之所以能屢戰屢勝,實有賴於戰士們的奮勇搏殺和王帥的運籌帷幄。”

聽到哥舒翰提起王忠嗣,李隆基眉頭皺了一皺,有點不太高興。不過王忠嗣在西疆立下的功勞是誰也不能抹殺的。他拋開心中的一絲不快,問起邊關的形勢和防備的情況。

哥舒翰侃侃而談:“吐蕃人狼子野心,屢次犯我邊境,我方則依城而守,吐蕃難奈堅城,每次都是铩羽而歸,而我方也無力進擊。雙方形成對峙之勢,誰也奈何不了對方。”

偷偷看了看李隆基的臉色,哥舒翰知道李隆基對他的回答並不滿意,補充道:“其實要對付吐蕃人也是有辦法的。我方可以在青海這個地方修築堅城,由於青海靠近吐蕃的軍隊,在那麵修建城堡並駐紮大軍,隻要能抵擋住吐蕃人的進攻。我軍有了這座橋頭堡,就進可攻,退可守,從而贏得對吐蕃的主動權。”

李隆基極喜邊功,一直對王忠嗣在任時推行的持重安邊,以防禦為主的策略不滿意,所以才有攻石堡之議。此刻聽到哥舒翰的話不由點頭微笑,表示滿意。哥舒翰見押對了寶,心情也輕鬆了不少。

李隆基越看越欣賞這個提倡主動進攻的勇將,笑了笑道:“卿家果然是國之棟梁。朕欲將隴右之事委與你,不知卿家可願接受這一重托?”

聽到李隆基有任命他為隴右節度使的意思,哥舒翰又喜又憂。喜的是可以執掌隴右大權,成為封疆大吏,將來入閣拜相也不是奢望;憂的是前任節度使王忠嗣不知將會如何處置。他來京城時就帶著邊關將士的重托,一定要想法營救王忠嗣。不過眼前的情況不容他多想,他隻有磕頭謝恩。

李隆基讓他起來,又用言語嘉勉了他一番。

趁著李隆基高興,哥舒翰提出了赦免王忠嗣的請求。

李隆基有點不高興,冷冷的道:“王忠嗣作為邊關將帥,阻撓軍計,罪在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