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這次雖然在長安逗留的時間不長,但卻深得李隆基的欣賞,所以官運亨通,以範陽、平盧節度使加封禦史大夫。相比之下,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的遭遇就差多了。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前者風光無限、大搖大擺的離開不久,後者就被革除官職,押解京師,成為一個階下囚,等待三司鞠問再定罪。
“明玉,你看忠嗣這次會不會有事?”聽到王忠嗣被押解進京的消息,太子李亨是方寸大亂,立刻讓人把李明玉請了過來。
王忠嗣初名王訓,父親王海賓是開元初隴右一位著名的勇將,後來在戰場上殉國。為獎掖王海賓的英勇之舉,李隆基遂將年幼的王訓收養宮中,並親自為其命名曰忠嗣,意為忠臣之後。從九歲進宮,王忠嗣在宮中一直長到成人,與當時還是忠王的李亨關係十分親密。王忠嗣長大之後,頗有武略,李隆基以其勇將之後嗣,對他特別地器重,經常與他討論軍事。王忠嗣應對縱橫,皆合兵略,很有章法,李隆基頗為高興。李隆基曾親自對王忠嗣說道:“你天賦頗高,善究武略,將來必能成為一名良將。”開元十八年起,王忠嗣開始服役於河西、河東軍中。大約十年之後,王忠嗣當上了河東節度使,開始為邊帥。後來又兼領朔方、河西、隴右節度使,成為威鎮西北的四鎮節度使,天下勁兵重鎮盡在其手。自皇甫惟明死後,他是太子李亨在軍方的主要支柱。他現在出事了,李亨當然十分緊張。
李明玉想了想,道:“我聽左相說王將軍隻是犯了阻撓軍計之罪,罪名並不大。皇上是一氣之下才會下旨將他押上囚車,等皇上消了氣,王將軍最多隻會遭貶官處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李亨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
李明玉將他從李適之那裏打聽來的事情經過告訴了李亨。
天寶六年七月,李隆基令王忠嗣攻下吐蕃石堡城。王忠嗣奏稱,石堡形勢險固,非死亡數萬人不能攻克,不如等候有利時機,再行進取。李隆基很不滿意他的建議,另一名邊帥董延光在得知王忠嗣不想率兵攻打石堡城之後,親自給李隆基上書請戰,表示自己願意帶兵攻打石堡城。就這樣,李隆基同意讓董延光帶兵攻克石堡城,令王忠嗣分兵協助。對於李隆基的命令,王忠嗣不敢不從,但他卻不願意讓士卒作無謂的犧牲。有鑒於此,他在行動上就不是那麼積極配合,隻勉強撥給董延光三萬餘人聽其調配指揮,並沒有任何犒勞賞賜物品供給,這使董延光大為不滿。董延光攻石堡不下,失了麵子,惱羞成怒,向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章,將責任都推在王忠嗣身上,說王忠嗣阻撓軍計,不積極配合,才導致敗績。李隆基看了之後是十分震怒,下旨將王忠嗣革職查辦。
聽完事情的經過,李亨鬆了一口氣,臉色也好看了一些:“原來是這樣。忠嗣就是這樣一個人,隻認死理,置個人的名利於不顧。不過還好,問題並不嚴重,父皇平日也是十分喜愛忠嗣,相信他很快就可以沒事。”
在為王忠嗣擔心的李亨萬萬沒有想到,一場風暴正向他席卷而來,發難的還是李林甫。
楊釗這些日子步步高升,威權日重。李林甫意識到楊釗已經成為自己的直接威脅。然而有楊貴妃的影響,李隆基對楊釗特別的恩寵,李林甫雖然絞盡腦汁,用盡手段,仍沒有阻止楊釗的官位升遷。就連黨附他多年的原京兆府法曹吉溫,也改投楊釗門下,並積極獻策,奏請楊釗兼兵部侍郎一職。李林甫一直忙於應付楊釗,從而忽略了太子李亨,讓李亨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
隨著王忠嗣的被押解到京城,李林甫動了心思,他要借題發揮,置王忠嗣和李亨於死地。李林甫對王忠嗣的成見是由他親近太子李亨而引起的。李林甫對李亨的親信是毫不留情的進行打擊和報複,韋堅、皇甫惟明、杜有鄰等人的悲慘下場就是很好的證明。而王忠嗣也是忠誠於太子的人,還手握邊鎮大權,自然也是李林甫要清理的對象。
五天之後,一份奏折遞到玄宗的麵前:洛陽別駕魏林狀告王忠嗣私結太子,用心不良。
原來,魏林做過朔州刺史,這正是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時管轄的地方官。王忠嗣經常巡視這個邊防重鎮,自然談及不少自家身世之事。王忠嗣曾在魏林麵前提到過:“早年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沒想到禍從口出,魏林以此話為根據,說王忠嗣心存異誌,圖謀不軌,想擁立太子李亨出來做皇帝,脅迫李隆基退位。
李隆基看到訴狀之後臉色都變了,他非常生氣。他在位已達三十餘年,年紀也近古稀。他雖然倦於政事,想吐納導行,學道修行,以求長生,但同時又怕太子結黨或朝廷大臣依附太子而向他奪權,甚至發生二、三十年以前自己經曆或目睹的那些為奪權而發動的血雨腥風的政變。年紀越大,想得就越多,往事曆曆在目,猜忌之心也是越來越大。
李隆基拉長著臉,不發一言,把魏林的訴狀遞給站在一旁的李林甫。這件事完全是李林甫一手策劃的,魏林就是受到了他的指使才上了這麼一份奏折的。他故作大吃一驚,假惺惺的煽風點火道:“皇上一向對王忠嗣不薄,他這樣做置皇上於何地?這樣無君無父、忘恩負義的人應該加以嚴懲,搞不好他在朝中還有同黨,皇上應該下旨查問,以正朝廷綱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