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上書(3 / 3)

玄宗皇帝心頭一喜一憂。喜的是楊釗自入朝以來果是有長進,這番話恐不全出自他的本意,百官中定有很多人有此想法。憂的是李林甫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將來若是有人仿效,大唐的國威就要喪失殆盡。這件事一個處置不好恐怕會引起天下人的同聲怨恨。

李隆基思前想後,一時竟拿不定主意。

李適之看出了李隆基的心思。他出班言道:“聖上,臣認為聖上開設製舉本是一番好意,不料竟生出這些是非出來。依微臣看,皇上不如召見為首之人,一來可以了解當中內情,二來可以一安這些士人之心,三也可以通過這次召見讓天下人都了解皇上求賢若渴的心意。不知皇上是意下如何?”

李隆基大喜道:“左相所言在情在理。”

隨即口傳聖旨,差人火速趕往禦史台傳達聖旨,以防事態擴大。

聚在一起的士子很快的就推選出杜甫和元結為代表。杜甫和元結對視一眼,知道事情成功了,總算得到了這個麵聖的機會。

杜元兩人被帶上了金鑾寶殿,見了李隆基納頭便拜,齊聲呼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你二人且抬起頭來!”玄宗命道。

李隆基看到兩人麵目清秀,心生好感,接著問:“你二人姓甚名誰?”

“草民姓杜名甫,字子美。”

“草民姓元名結,字次山。”

李隆基看似不經意的問:“這篇上書是由誰為之?”

杜甫朗聲道:“是草民執筆的。”

李隆基厲聲道:“杜甫,你是哪方人氏?為何製舉不中要煽動士子鬧事?你可知罪?”

杜甫不慌不忙道:“小民是鞏縣人。自十三世祖杜預以下,小民家中每一代都有人出任朝廷官職,一向忠君愛國。上書一事實是事出有因,還望聖上恕罪!”

李隆基見杜甫出身於官宦人家,又有大才,心裏有些愛憐之意,便放溫了語氣道:“有何隱情,但說無妨。”

杜甫恭聲道:“小民不敢妄自菲薄,在士林中也算小有名氣。今年正月,小民聽說皇上恩典,開製舉取士,便來長安赴考,意圖報效皇上。不過我大唐人才濟濟,若是小民一人不能中舉倒也不奇怪,然而卻是數千之眾竟然無一人及第,其中不乏真才實學者。小民擔心是有人蒙蔽聖聽,阻塞賢才,將皇上的好意化為一場鬧劇。為了維護皇上的聖譽和替天下士子討一個公道,所以小民等才冒死上書。請聖上明鑒。”

李隆基的語氣又開始嚴厲起來:“難道你們認為朝廷任命的這些主考官都是有眼無珠之人?”

元結淡淡道:“其實這也怪不得諸位主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人通一行、專一藝已屬不易,要通百行、博眾藝,怕是比登天還難。主考官也並非全才,難以辨別高低並不足為奇。不過這樣就單純斷定無一人及第,隻怕天下士子難以心服。”

李隆基的臉色稍微好看了些:“那你認為此事該如何處置?”

元結恭恭敬敬的道:“小民認為應該重新恢複考試,對考生們進行分類遴選。這樣一來,術業有專攻,定可選出賢才;二也顯示了皇上的心胸廣闊和愛惜人才之心。天下人必會對皇上交談口稱讚,而這項盛舉也必定名傳後世,千古流芳。”

李隆基有些意動,沉吟良久後道:“好,為了以示公正,三日後重開製舉,由左相和禦史中丞楊釗負責主考。”

在文武百官高呼“皇上聖明”的聲音中,這次公車上書終於有了結果。

退朝後的楊釗是誌得意滿,而李林甫則是用怨毒的眼深狠狠盯著杜甫和元結兩人,同時間若有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