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上書(2 / 3)

李林甫知道玄宗一定會有此一問,早已想好托詞:“回皇上,經過臣的考察,這些通一藝試者全是徒有虛名,雕蟲小技,不足以稱道賢明,足見我大唐是政治清明,野無遺賢。”

李隆基是沾沾自喜,而知道內情的楊釗和李適之都在暗中腹誹著李林甫。不過前者是事不關己;後者則是在等待著接下來要發生的事。

正在李林甫得意地奏表稱賀的時候,突然有傳令官跪奏:“有赴京趕考的一眾士人到處遊行告狀,又去了禦史台上書,述說今科製舉之事,要求朝廷對無人及第給一個說法,約莫有千人之數。”

李隆基聽了惱怒道:“竟有此事。這些士人這樣胡來,成何體統?”

這是大唐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事,眾官員聽了都是手足無措。李隆基下詔舉辦這次製舉一是為了招攬人才,其次也有炫耀之心,想不到無人及第的同時還發生了這種事,他不禁龍顏大怒。李林甫也皺了皺眉,楊釗則是在幸災樂禍。

李林甫說道:“此事由臣而起,不如讓臣出麵去勸散他們。”

李適之哪能讓他如願,出列發言道:“此舉不妥。這些士人正是群情激昂之時,若是見到右相隻怕會火上澆油,事態反而會擴大。依微臣看來。他們既然是到禦史台上書,不妨由禦史中丞楊釗楊大人去處理,這樣是名正言順,不會激起士子們的反抗之心。臣也願意與楊大人同往。”

楊釗眼珠子一轉,覺得這是個在李隆基麵前打擊李林甫的好機會,也樂得落井下石道:“臣楊釗願意為皇上分憂。”

李林甫暗叫不妙之際,李隆基已經金口一開:“既然如此,就勞煩李卿家和楊卿家了。”

李適之和楊釗心照不宣的交換了個顏色,在侍衛的保護下到了禦史台的門外,楊釗見到竟然有這許多人,也感到有點意外,便問道:“我是禦史中丞楊釗,你們來這裏所為何事?”

為首的杜甫道:“我們是今科製舉的考生,是為了放榜一事而來。”

元結也說道:“請楊中丞接我們萬言書,給我們一個答複吧。”說著便把萬言書遞給楊釗。

楊釗接過萬言書一看,臉上神情變幻不定,說道:“好,本官一定會將你們的心意告訴皇上。”和李適之打了一聲招呼,轉身便往宮中走去。李適之深深看了杜甫和元結一眼,也不再多說什麼,跟著楊釗去見皇帝。

李隆基聽楊釗彙報出去麵見學生的經過,草草看了一遍學生們的請願書,覺得這萬言書洋洋灑灑一大篇,條理清楚,慷慨激昂,才情並茂,不禁暗自讚賞。再說製舉竟無一人及第,心裏也覺得有些蹊蹺,沉著臉對李林甫說道:“李愛卿,朕一手將今科製舉交付與愛卿,結果卻是沒有一個人能通得過。如今又發生此事。愛卿有何解釋?”

李林甫叩首說道:“啟稟聖上!自從聖上將製舉的重任托付老臣,老臣寢食不安,惟恐有違聖恩。老臣料想,所謂通一藝者,隻恐是雕蟲小技,隻不過故秘其技,假以時力,比別人稍稍強點皮毛而已。這些草野之士大多粗鄙不文,不懂禮儀。老臣唯恐錄取這些人有失朝廷體麵,壞了我聖朝朝綱,故以詩賦相試。然遺憾得很,居然未得有一人及第。想不到這些士子沒本事及第,反而怪罪朝廷,大庭廣眾之下遊行示威,簡直是太放肆了!臣認為這種藐視朝廷,藐視聖上的行為應該給以嚴懲,否則朝廷威信何在?”

文武百官中一陣騷動,大臣們在悄悄議論。

“肅靜!”高力士一揚拂塵。

隻見那國舅楊釗出班言道:“右相此言差矣。皇上開設製舉,是欲廣開賢才之路,誰知李大人對考生皆試以詩、賦、論,試問這與進士科又有何分別。李大人這樣做,豈不是故意為難考生麼?這些考生一腔憤懣無處發泄,情急之下才有此舉,並非故意冒犯朝廷權威。請聖上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