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送別(2 / 3)

在這一首信手拈來之作中,李白把賀知章比作書聖王羲之,情意十分深切。

賀知章微微一笑:“太白果然才思敏捷,老夫謝過你的好意了。不過你把我比做那王右軍,老夫實在是不敢當啊。”

最後,賀知章來到李明玉的麵前,看著他:“第一次見你時,你還是個小娃娃,幾年時間就已經長這麼大了,現在你能進入東宮,也算挺有出息的。可見當初老夫沒有看錯人。”

想起前塵往事,李明玉輕聲歎道:“賀老,太子讓我問候您老,希望您老晚年能夠過著消遙自在的生活。”

賀知章點點頭:“想不到太子還記者我這個老人,真是有心了。”頓了頓壓低聲音道:“太子是我大唐的希望所在,希望你日後能夠好好輔助太子,不要讓某些人的陰謀得逞。”

這個睿智的老人也看出大唐的朝政是終玄宗一朝都沒有改善的可能了。這也難怪,李林甫的長期把持朝政和外戚楊釗的迅速冒起大大的挫傷了這些能人誌士的進取心。

“賀老放心,朝中還有左相這等中流砥柱,一定會保住太子的。”

李明玉的聲音小得隻有他和賀知章兩人才能聽清楚。

賀知章笑了笑,沒有再說話,隻是回頭看了看長樂坡對麵的那一排高高的宮牆。片刻後,須發皆白的賀知章顫抖著嘴唇,向前來送別的好友們說道:“各位同僚,賀某在朝為官數十年,如今離別之際有勞諸位相送,老夫要和你們和長安城說聲再見了。”

他哽噎了一下,又望著蘇晉和李白這些酒中知交,抖動著胡須道:“你們幾個可不要忘了我賀知章啊。杯中乾坤大,壺裏日月長。哪天你們再在一起飲酒的時候,不要忘了‘八仙’裏麵還有我老賀。我要是不在了,你們就給我放一杯酒,給我一副筷箸,讓我九泉之下也能和兄弟們快活快活。”

聽到這番動情的話,眾人不禁唏噓不已。此地一別,也許再無相會之期。

賀知章強顏歡笑,對大家揮了揮手:“好了,我要走了。”

眾人目送著賀知章登上馬車緩緩起程,在揚起的塵煙中漸漸遠去。

送別回來的路上,李白歎了一聲:“看樣子,我也要走了。既然不如意,不如就此歸去。我也要學一學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亦樂乎。”

李白在長安這三年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隻是因為玄宗的賞識,李楊之流以及高力士才沒有對他打擊報複。但是由於高力士的挑唆,楊貴妃在唐玄宗跟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聽信了他們的話,漸漸疏遠了李白。李白的處境頓時變得異常微妙起來。

沉默了一會後,李明玉問:“賀老是告老還鄉,太白兄離開長安以後又準備去哪裏?”

“東都洛陽。”

李白顯然早已想好行程。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太白兄可是去那觀賞牡丹。”

李明玉打趣道。

李白笑了笑:“洛陽牡丹甲天下。每年四月,洛陽都要舉行盛大的牡丹花會。我去洛陽也是受了一位好友的邀請。”

“太白兄真是相識滿天下。洛陽可是個好地方,”

李明玉知道李白這一去洛陽將會結識後世被稱為“詩聖”的杜甫,兩人的見麵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他不禁有些期待。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三年了,是時候走了。”李白有點黯然神傷。

李明玉心中暗歎,李白可以說得上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難怪杜甫會為他深深打抱不平,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在這沉重的嗟歎之中,寄托著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包含著杜甫自己的無限心事。不過曆史從來都是由人書寫的,李杜兩人的命運未必就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