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三年的九月,秋風蕭瑟。薄薄的雲煙霧靄輕輕籠罩著長安城,那青灰色的古城牆看起來顯得格外清冷厚重。
清風真人和梅天香先後離去,前者是直奔西域,美其名曰是替李明玉打前哨,實質是對魔門在西域的擴張起了警惕,再次前往西域一探究竟;後者則是先去洛陽,然後再上少林挑戰。兩人離去後,李明玉又恢複了以前的生活,一邊在東宮伴讀,一邊與李適之還有李白等人聚在一起。李白越發放浪形骸了,李明玉也聽到宮裏有人已經放出消息,玄宗皇帝已經對李白定了調子:“此人非廊廟之器。”
李白的離去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太白兄,你知道了沒,賀老要告老還鄉了。”
李適之對著李白輕聲歎道。李明玉因為早從太子口中得知這件事,所以也沒有太多驚訝。
初聞這個消息的李白握著酒杯的手輕輕顫了一下,看了看李適之,又看了看李明玉,問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李適之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
前一段時間,八十六歲的翰林院秘書監事賀知章得了一場病,在夢裏,他到了天帝的居所。醒來之後,他上表玄宗,請求辭官回鄉當道士。玄宗答應了他的請求,並為他修建了一所道觀,起名“千秋觀”,當場還贈珠寶一箱,略表心意。
“再過幾天就是賀老離開京城的時候,皇上下了口諭,命令百官在城外設帳為他送行,你們到時也跟著去送送賀老吧。”
李適之最後一句話是對李白和李明玉一起說的,因為按官品,兩人都還不夠資格作為送行的朝臣。
李白感慨道:“想不到賀老就要離開長安了,我們酒中八仙又少了一人。”
李適之聞言也觸起心事:“賀老在朝為官數十年,將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獻給了大唐的皇上和大唐的子民們。現在也是該回鄉享享清福了。不象你我還要在這紅塵裏打滾。”
李白灑脫的笑笑:“正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該離開的時候就要離開。”
李明玉認真觀察著李白的神情,灑脫之餘也帶著些遺憾,一種壯誌難酬的遺憾。其實李白一早已萌生去意,隻是心中還抱著一絲希望,隨著賀知章的離去,他要離開長安的決心也是越來越強烈。
賀知章離京的那天到了,李白和李明玉先行騎馬到了城東門外的長樂坡。而滿朝四品以上的官員陸續也都到齊了。左相李適之來得最早,他看到李白和李明玉,向兩人點點頭,一臉的肅然。看到翰林院的一些背後排擠他的院士也都來了,李白鼻子裏哼了一聲。
一會兒,一身道士打扮的賀知章出現在眾人麵前,他白須白眉,一派仙風道骨,後麵還
跟著三輛馬車,其中兩輛坐著他的家眷,另一輛用來搬運他珍藏的書簡。
賀知章向眾人打著招呼,走到李適之跟前時,李適之拉住賀知章的手,動情的說道:“賀老,一路走好。”
賀知章笑笑:“早走一天也早安樂一天。”
蘇晉上前拱手道:“賀公,樹高千尺,葉落歸根,請多保重。”
崔宗之等一幫酒友也上前道別。
賀知章舉目四望,看見站在送別朝臣之外的李白和李明玉,便舉步向兩人走來。
李白看著賀知章,俯身拱拱手,叫了一聲“賀老”就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賀知章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道:“老夫少年時就離開了山陰老家,現在終於可以回去看一看了。雖然鄉音無改,但是已老態龍鍾。村裏的兒童看見我可能都不認識了,說不定還以為我是哪裏來的客人呢?”對故土的深情懷念是表露無遺。
李白也動了情:“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賀老,太白身無長物,還是贈詩一首為您老餞行吧。”接著開口吟道:“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