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台灣,基本擺脫了國民黨大陸失敗引起的大動蕩的局麵。1952年可說是台灣的轉折點。隨著美國的對台新政策而來的是源源不斷的美援,美國的軍事裝備使受過重創的國民黨軍隊死灰複燃,美國的工農業原料為麵臨困境的台灣經濟提供了新的活力,美國的經援成為國民黨當局填補財政缺空,維持龐大的軍警機構和繁雜的政府、黨務係統的重要經費來源,總之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的有計劃有重點連續不斷的美援,成為確保台灣生存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
而國民黨當局反共白色恐怖的苛政也是台灣趨於穩定的重要因素。台灣實行五戶連保製度,秘密警察和特務機構遍布全島。台北街頭、火車站、汽車站,處處可見台灣當局用紅墨水寫的槍斃死刑者的布告。
電影院每次放電影的第一個字幕就是“通匪者殺”。據估計,1950-1954年,台灣有數千名本省和外省優秀青年遭到殺害和監禁。後來一位台灣著名作家在《啊!那個時代,那些人……》一文中寫道:“對在台灣的事實和想象的中共地下黨恐怖掃蕩,集中、全麵的從1950年-1953年進行了三年。被槍決的有3000到4000人;長期監禁和有期監禁者8000人到10000人。但在實際上,以‘匪諜’罪遭到形形色色的羅織坐罪的政治性逮捕、拷問和處決、監禁,終30餘年戒嚴時代未嚐中斷。”“馬克思主義論述在台絕跡,學術界幾乎一片‘反共’聲音,都一概頌揚美國。”可以說台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的朝野一致反共親美的社會。
蔣介石深知要牢牢穩住台灣政局和社會,進行反共宣傳也好,發動“革命實踐運動”也好,抓“共諜”也好,寫反共理論著作也好,至多是起到宣傳作用,並不代表綜合實力增加。他比誰都清楚,把台灣建設成“反共複國的基地”要靠軍事實力,“保衛大台灣”長期與大陸軍事對峙,也要靠軍事實力。
他決心以“拚死一戰”的精神整軍經武。他認為其出發點必須深刻汲取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據說蔣介石敗逃到台灣後,在他的辦公桌上出現一本不平凡的書,書名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作者乃海峽彼岸他的政敵毛澤東。毛澤東此書寫於1936年12月。在它的千千萬萬的讀者之中,蔣介石是最特殊而讀了最有體會的一位。因為毛澤東此書所寫的,就是如何打敗蔣介石的戰略問題。
當年,蔣介石就翻過這本書,無奈,他正忙於跟毛澤東打仗,心靜不下來,如今,他是敗軍之帥,正在作沉痛的反思,讀毛澤東此書,使他感慨萬千。他這才明白,毛澤東確實是一位熟知戰爭規律的戰略家。毛澤東正是用這些戰略戰勝了他。蔣介石痛定思痛後認為,精良的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隻是軍事實力的一方麵,而更重要的是掌握精良武器裝備具有戰鬥力的人。
他不由沉痛地歎道:“我們此次失敗並不是被共軍打倒的,實在是我們自己打倒了自己!”他總結了4條“自己打倒自己”的原因:“第一,是內部不能精誠團結,因之予共黨以分化挑撥的可乘之機。
第二,是違反國父孫中山先生遺教,大家不以服務為目的,而以奪取為目的。
第三,是喪失了革命的黨德,不能以個人自由與能力,貢獻於革命大業。
第四,是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偉大。”蔣介石反思了自己的軍隊,還總結了高級將領們的8大缺點。他認為,他的軍隊成了“無主義、無紀律、無組織、無訓練、無靈魂、無根底”的“六無”軍隊,軍人也成了“無信仰、無廉恥、無責任、無知識、無生命、無氣節”的“六無”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