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軍事行動(1)(1 / 2)

朝鮮戰爭結束後,毛澤東敏銳地看出,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和國際戰略的需要,大洋彼岸的美國政府仍把新中國作為圍堵的重點,為了“從三條戰線對付中國”,與韓國簽訂了《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拚湊《東南亞集體安全防禦條約》,並加緊同蔣介石磋商《台美共同防禦條約》,企圖在太平洋構築一道遏製、孤立、夾擊中國的包圍圈,把台灣與大陸分裂的局麵以所謂“集體安全”的形式固定下來,以法或世界裁決的手段,使台灣與大陸永遠隔絕。

如果坐視美國的陰謀得逞,將鑄成不可挽回的曆史大錯。台灣現已成為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破壞活動和進一步侵略的基地,台灣當局充當著幫凶和打手。從1950年起,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台灣當局利用還在國民黨控製下的金門、馬祖、大陳等島嶼,騷擾大陸沿海地區,多次進行軍事偷襲,其中較大規模的有41次,動用總兵力達13萬人次,而國民黨海、空軍對英國、丹麥、意大利、葡萄牙、荷蘭、巴拿馬、希臘、聯邦德國、波蘭、蘇聯等國在公海航行的商船也不斷進行攻擊,嚴重破壞公海的航行自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公憤,英國政府甚至揚言要派出軍艦為英國商船護航。

蔣介石集團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公敵,而且也是亞洲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人民的公敵。毛澤東又得知台灣當局成立了以陳誠為主任的“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專門設計研究反攻大陸及光複大陸後行動的方案,認為在台海再次與美蔣較量的時機已經成熟。

為爭取世界輿論的支持和理解,按毛澤東的部署,《人民日報》於1954年7月16日發表社論《不能容忍蔣匪幫的侵略罪行和海盜罪行》。此文一出,果然引起國際輿論的熱烈反響。之後,毛澤東致電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周恩來,要他立即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同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一定要解放台灣》。緊接著第二天7月24日,《人民日報》再發社論《人民解放軍的光榮任務》,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決不允許有侵犯中國領土的事存在。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表講話,指出不消滅蔣介石集團,不解放台灣,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就沒有完成;台灣一天不解放,全國人民、全體解放軍就沒有洗清身上的恥辱。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做出決定:隻有消滅蔣介石集團,把台灣從蔣介石集團的統治下解放出來,才能實現祖國的偉大統一;號召全國人民和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努力工作,為消滅蔣介石集團,完成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鬥爭。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就把反共當作最主要的國際戰略之一。在國內掀起“麥卡錫主義”,迫害進步人士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同情者;在國際上則在東歐、亞洲組成兩大反共戰場。對內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和堅持共產黨領導,對外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盡力維護共產主義世界團結的新中國,當然成為美國圍堵的重點。頑固堅持反共立場的蔣介石和台灣國民黨當局,理所當然會得到美國的青睞和重視。

在美國某些決策者的眼中,台灣成為圍堵共產主義的前沿堡壘。1953年初上台的反共親蔣的美國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配上極端反共叫嚷不惜“走戰爭邊緣”、“遏製共產主義”的國務卿杜勒斯,把美國對台政策由“保台”轉向積極支持,竭力推進與台合作,從此美台關係走入“蜜月期”。北京淩厲的宣傳攻勢,華盛頓迅速作出反應,8月17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發表講話,聲稱“美國決心防衛台灣,如果中共軍隊進攻台灣的話,美國第7艦隊將迎戰”。

20日艾森豪威爾向美國國會報告加強援助台灣的措施。2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講話:美國決定協助台灣防衛台灣本島和外圍島嶼。

與此針鋒相對,8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發表《解放台灣宣言》。宣言嚴正指出:台灣是中國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戰,不容外國幹涉,號召全國人民全力以赴完成這一光榮曆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