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黎元洪來說,停戰議和確實是他求之不得的,他被迫走上革命道路後,並沒有轉變成一個像孫中山、黃興那樣的民主主義者、共和主義者,他的知識,他的經曆和他的修煉,都使他繼續在君憲主義理想中空轉,他覺得朝廷的君憲主義確實遇到了挫折,但並不意味著這條路不通,隻要有袁世凱這樣的政治強人驅逐了政治上的障礙,君憲主義依然是中國最不壞的選擇。別忘記了收藏本小說章節,方便下次訪問www。jlgcyy。com所以他盡管沒有在第一時間獲知停戰的消息,但他獲知後還是非常欣慰的,甚至使他覺得自己的政治地位在這一過程中都有所提高,因為清廷畢竟將他視為談判對手,這就是不一樣的政治待遇,所以他在此後就很容易順著袁世凱君憲主義的思路走,一步步離開革命黨人民主共和的道路。在黎元洪的影響下,湖北革命黨人的思想也在悄然變化,像軍務部部長孫武等,就越來越覺得既然朝廷現在開始慎重考慮造反者的意見了,開始考慮朝著君憲主義道路前進了,那麼革命黨人是否應該作出適當讓步,減少流血,重建和平呢?所以在停戰開始後,湖北軍政府就向獨立各省征詢意見,詢問各省可否照政府條件結束戰爭,而這個條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仍然沿用君主立憲的政治體製。
黎元洪以及湖北軍政府的想法不必懷疑,他們同意可以考慮重回君憲主義,是因為他們確實麵對北洋軍的巨大壓力,但是正如許多人都已經看到的那樣,黎元洪隻能代表湖北發言,無法代表其他已經獨立的十幾個省份,無法代表全國民軍。而更吊詭的是,其他獨立省份雖然有一些省份的政治權力並不掌握在革命黨手裏,雖然還是立憲黨人或軍界將領掌權,但是他們沒有來自北洋軍的攻擊和壓力,而又有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和請求,他們的態度就不像湖北軍政府那樣軟弱了,就不那麼容易向袁世凱屈服了。
袁世凱和朝廷將黎元洪作為談判的主要對手,但黎元洪和湖北軍政府並沒有節製獨立各省的權力和能力,相反,在袁世凱、北洋軍與黎元洪和軍政府停戰的那幾天裏,南方的形勢繼續變化,特別是隨著革命黨人占領南京,南方軍民受到了極大鼓舞,各省援助湖北的軍隊也相繼出發,這為南方革命黨人增加了抵抗的勇氣和談判的籌碼,然而這一切變化,並沒有改變袁世凱對君憲主義的信仰和追求,他依然認為存在重回君憲主義的可能,隻是條件越來越苛刻,難度越來越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