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大清天朝尚沒有誕生的時候,它未來的對手英國,在都鐸王朝(1485 ̄1603)時期,就開始“十分想念”大中國了。由於英國風行重商主義,更由於葡萄牙、西班牙在航海探險方麵先行一步,各霸占了一條通往中國的航線,使得英國不得不“自力更生”,自找航線!
1573年,英國的威廉·布爾(William Bourne)出版《論海上霸權》一書,指出,要到中國“求親”,有五條路可走:
一是取道好望角(這條航線為葡萄牙人所專有)。
二是取道麥哲倫海峽(這條航道為西班牙人所專有)。
三是西北航路(要通過北美)。
四是東北航路(要通過俄羅斯)。
五是北極航路(要通過北極)。
考慮來考慮去,英國人選擇了第三條航線。1577年,由大商人洛克的“中國公司”(Cathay Company)出資,大探險家兼大海盜佛羅比謝爾(Martin Frobisher)任隊長的探險船隊出航。此次航行,伊麗莎白女王也是股東之一,親自出資一千英鎊,財政大臣、海軍大臣等政府要員各出資一百英鎊。問題是天不佑護,他們隻走到了現在的巴芬島(Baffins Land,加拿大第一大島,世界第五大島。加拿大北極群島的組成部分。1615年,英國探險家威廉·巴芬是第一個成功環繞此島航行的人,島名因此而來),此後在尋找中國方麵再也沒有取得進展。女王這次可是虧大了!
1580年,伊麗莎白女王的好朋友、大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成為繼麥哲倫之後完成環球航行的第二人。在這次曆時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隊不僅掠奪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還襲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港口。滿載而歸的德雷克給投資者帶來了四千七百倍的利潤。作為資助者之一,伊麗莎白女王分到了十六萬三千英鎊的紅利,這個數字略相當於當時政府一年的支出。女王這次可是賺了,並激起了再次尋找中國的信心。這位1558年繼位、由於眾多原因而終身未婚的老母雞,對於尋找中國、海外賺錢那是相當地熱衷,與此同時,中國的大明皇上萬曆正在實行無為而治,躲在深宮不願見人、研究長生術呢。一樣的世界,兩樣的生活,上帝是在搞治國實驗吧?
1583年,伊麗莎白派商人約翰·紐伯裏前往東方,並交給他兩封信,一封致印度的莫臥爾皇帝,一封致中國皇帝。信不長,裏麵關鍵的有這麼幾句:“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屬陛下之人均可獲得。此利益在於輸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輸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為:我等天生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須互相幫助”。
不過,女王的“求愛”“豔信”,中國皇帝沒有收到。因為紐伯裏隻到了印度。
1588年,西班牙的海上勢力被英國徹底摧毀,意味著英國在尋找中國的過程中,用不著再害怕西班牙的搗亂了。隨後,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三次探索通向中國的西北航道,湯姆士·甘文底斯(Thomas Gavendish)做了環球航行。1593年,戴維斯與甘文底斯雙雙渡過麥哲倫海峽,分頭尋找通往中國的航路,結果,雙雙失敗:甘文底斯死於歸國途中,戴維斯的探險隊隻有五分之一的人生還。
1596年,英國有兩個商人準備到中國去,伊麗莎白女王乘機派伍德(Benjamin Wood)作使臣,和他們同行。伍德此行,主要是幫伊麗莎白給中國皇帝送信。信比上次稍長了些,但基本意思沒變:“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各得其所,何樂不為?今求至尊之陛下,凡我國人來貴國某處、某港、某地或某城貿易時,務請賜以自由出入之權,……且為我兩國國君及臣民之互愛與貿易起見,願對於貴國人民之入境貿易者,到處予以自由,加以保護”。
這隻“大英老母雞”真是想得越來越美了,還自由出入呢。中國什麼時候興過這個?不過這次伍德沒走到中國,就遇上不幸了。在好望角,一隻船遇難覆沒,另兩艘船遇上了葡萄牙船隊,戰鬥十八天,死去很多人。幸存的人集中到僅剩的一條船上繼續航行,然而再次遭遇覆沒。好像活下來七個人,但是七個人哪裏去了,無人知道,伊麗莎白致中國皇帝的的第二封“豔信”再次不了了之。
1600年,倫敦一批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所授予的“同東方進行關於生絲、棉織品和寶石貿易的特許狀”,他們有權在東方維持自己的艦船、海陸軍等武裝力量,有權宣戰或媾和。從此,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南洋、日本等地建立商館,在中國大門外與中國商人做生意。對於這種間接接觸,英國很不滿意。1610 ̄1630年,曾有英國商人兩次帶來英王詹姆士一世致中國皇帝的書信,但是沒有一位中國人敢翻譯和傳遞。以中國政府的遊戲規則來看,如果做了就明擺著是做通夷漢奸,中國人誰樂意如此表現自己?那可是活得不耐煩了啊!
1637年,也就是崇禎十年,英國商船來到中國廣州。船長約翰·威德爾(John Weddell)受雇於“科亭商團”,而科亭商團裏有一個大大的股東--在三年後即將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被處死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查理一世入股一萬英鎊。問題是澳門的葡萄牙人不喜歡英中親密接觸,對他說:“中國人不許任何別的國家同他們做生意”。威德爾沒聽,帶船闖到虎門。虎門地方官說,此事須請示廣州,六天之後才能給予答複。威德爾嫌六天太長,並且認為這六天是中國人用來修整炮台對付他的,所以,他自行帶船沿珠江上行,中國官兵開炮阻擋,威德爾開炮還擊,攻陷虎門附近的亞娘鞋炮台。大約一百名英國佬登上該炮台,不但把炮台上的炮全搬到了自己船上,還升起了英國的國旗,搶劫了幾隻商船。最後他派了一個被俘的中國漁民去廣州送信,要求通商。官府的答複是,通商可以,但是請先把炮台上的炮和漁船交回。廣東總兵陳謙接了英國人的賄賂,答應庇護英國人在廣州貿易。澳門的葡萄牙人一聽,有點吃醋,就去舉報了。結果,陳謙下監獄,英國人的談判代表連同他們的財產被扣留。威德爾再次炮轟虎門,把亞娘鞋炮台給炸毀了。中國水師出戰,被英國人焚毀船隻五艘。兩廣總督張鏡心調兵準備大戰,但中英雙方心裏都有些沒底,葡萄牙人一看不妙,出來說和,雙方乘機借坡下驢,和了,英國人被釋放,廣州當局歸還英人財貨,但聲明:“紅夷今日誤入,姑從寬政,日後不許
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