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至1842年,大清帝國的道光皇上很鬱悶。
擁有四億人口、九十萬常備軍、一千多萬平方公裏江山的天朝上國被一個小女人領導的蕞爾小島上的蕞爾小國給打了,被迫簽下了不情不願的《南京條約》。這個小女人名叫亞曆山德拉·維多利亞,後來被稱為“歐洲的祖母”;這個蕞爾小島叫大不列顛島,全部國土麵積僅二十多萬平方公裏,略相當於現在中國的廣西;這個蕞爾小國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代稱英格蘭,或曰英吉利,全部人口僅四千萬,陸軍十四萬,加上用於內衛的國民軍,總共擁有二十萬的常備軍。
身為帝國的法人代表,道光皇上不鬱悶能說得過去嗎?大清,一直以全球老大自居。現在可好,突然從不知名的角落裏冒出一個不知名的英吉利,頻頻來大清國門口騷擾;騷擾還不算,竟然帶著仨瓜倆棗的人馬闖進來了;闖進來還不算,還逼我大清簽訂一個什麼勞什子的條約,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個《南京條約》,我們都習慣叫它不平等條約。為什麼叫不平等呢?
簽訂的程序不平等。用法律術語來講,這叫程序不公正。打個比方,即使您是出於好心,比如要白給我一百萬兩白銀,那也得經過我同意啊。我不同意,您愣給,俺不接您就打,逼俺接了,那就叫不平等,欺負人也不能這麼欺負嘛。
條約的實際內容不平等。用法律術語來講,這叫實體不正義。《南京條約》總計十三項條款,有割地、賠款、釋放英囚、赦免漢奸、大英與大清國體平行、五口通商、廢除廣州行商、製定新關稅等多項內容。這些內容如何不平等,還真不好掰扯。蔣廷黻先生曾經概括過,當時的大清不但不承認所謂的國際規則,它的眼裏,簡直沒有所謂的國際的存在。所以大清所謂的平等,就是其他國家都得在它麵前裝孫子,都得三跪九叩,都得認大清為老大,否則不叫平等。英國政論作家奧威爾的《動物莊園》裏有句經典:“所有的動物都平等,但有一種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而大清,就是動物莊園裏要求更平等的那一種動物。要求不來這個更平等,對大清來講,那不就是不平等了嗎?比如通商,雖然英國流行自由貿易主義,認為天賦人權、自由貿易也是人類的天賦原則,但是大清承認什麼天賦人權和天賦原則啊,它隻承認天賦皇權與皇權絕對的原則。比如閉關鎖關、壟斷貿易、明稅之外交不完的雜稅,那都是我天朝內政,你愛來不來,來了還嫌俺不夠自由並逼俺一道跟爾自由,成何體統?買賣要雙方情願,非得與俺做生意,羞也不羞?比如釋放英囚,我們古代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矩,可你這英囚是俘虜,是放下武器的敵人,對你還講什麼人權?“40萬趙卒統統活埋”那是俺的優良傳統。不管你是兵是民,反正隻要是英國人俺就統統地抓,高興了,還可以學兩江總督裕謙,對英俘剝皮抽筋並用這皮筋製個馬鞭,管得著嗎?比如赦免漢奸,雖然我們肅反漢奸搞得有些擴大化了,被英國人雇傭的、會點英語跟外國人見麵就“黑摟”的、和英國人做過生意哪怕就是賣西瓜給他們的、包括一聽英國人要打進來就卷鋪蓋想跑的市民百姓,統統被我們整成漢奸了,但再怎麼擴大化,對付的也是俺家羔羊,跟爾何幹?更嚴重的是,大英與大清從此國體平行、官員平等,照會上凡出現道光皇上要抬格兩字的尊榮,維多利亞女王也得享受,中英兩國官員文書往來,也得按官職平行對待……
真是反了天了,大清立國二百多年,哪受過這等鳥氣?當時的江蘇布政使李星沅看到《南京條約》的鈔本,割地賠款他不怎麼鬱悶,他最鬱悶的是“夷婦與大皇帝並書”這一條。臣子鬱悶,道光皇帝更鬱悶,堂堂的大清皇上,淪落到與一個“黃毛夷婦”平起平坐的份兒上,這臉可是丟大了。可憐的道光無緣看到親曆這場戰爭的英國海軍上尉賓漢所著的《英軍在華作戰記》,如果他看到了,可能得心絞痛的,因為這個英國大兵在作戰記的末尾洋洋得意地宣布:“沒有人有足夠的勇氣否認中國已經俯伏在英國女王的腳下!”“中國被一個女子征服了!”
我暈,俯伏還不夠,還俯在人家黃毛夷婦的腳底下,道光皇上要吐血了!老臉往哪兒擺?還怎麼好意思“皇上聖明”?
事實上早在簽訂條約的三個月之前,道光就開始屈尊,不恥下問了。他在揚威將軍奕經的折子上,批了幾條批語,希望他的大將軍能給他一個完滿的回答。有關英國女王這麼個黃毛夷婦,他問得最仔細:“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這問題問得,那是相當地弱智。問題是,這麼弱智的問題,別說奕經回答不出,就是全大清的士大夫加一塊,也解析不出來啊。大清遭遇大英,那真是雞遇上了鴨。
這些問題中,道光最納悶的,首先就是夷婦如何做得了一國之主這等夷俗。因為大清國流行性別歧視,母雞不得司晨,否則家國不興。道光不知道,人家英國的母雞司起晨來並不比公雞弱,而且還用不著像中國的老母雞武則天那般豎著雞毛,天天與成群的公雞們鬥智鬥狠。比如維多利亞這隻“小母雞”自從坐上英國王位,執起政來就很有程序、很能拿到台麵上、很具英式風度。因為英國在1701年通過了一個《王位繼承法》。規定,王位繼承者必須是新教徒。該法還確立了長子繼承原則和男性優於女性原則。王位根據年長順序傳給已故國王的兒子;如無子,則傳給女兒;如無子女或後裔相隔很遠,則傳給旁係親屬或其後裔。英國沒有儒家文化,沒有宗法製度,不但女兒可以繼承王位,就是女婿都行。隻要跟王室血統沾一點兒邊,就有希望。更關鍵的是,人家沒有偷偷摸摸,一切都是公開的,在大家可以監督的程序下進行。當然,維多利亞之所以能混上英國王位,背後也有所謂的國情原因,那就是英國國王都得遵循一夫一妻製。不但一夫一妻,而且這一夫一妻還大多是近親結婚,導致倆口子生養不多甚至不生養或者生養了但孩子有些毛病。有那風流國王,在外麵和情婦倒是生養頗多,且生養的孩子個個聰明,可英國的王位繼承沒有私生子女的份。於是乎,英國的王位繼承人不但候選人稀缺,且這些候選人資質平平,很難出現聖明如康熙、乾隆之類的天朝國貨。更嚴重的是,說不定哪一天,英國王位就輪到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身上了,總之,玩得很玄。就說維多利亞吧,她是與乾隆同時代的那個神經病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孫女,由於自己的大爺大娘們包括她自己的父親集體不爭氣,不是早逝,就是無後,所以她就撿了個大笨棗,做了英國的女王。
相形之下,大清這方麵雖然也有規則,但它的規則讓人感覺不能拿到桌麵上來。早些時候,中國龍墩傳承並行父死子及和兄終弟及兩條路。這種繼承法很不好玩,有些亂套,於是商朝晚期的統治者鼓搗出一個嫡長子繼承製。後來,趙匡胤和他弟弟趙光義不信邪,搞複古,鬧了一出兄終弟及,然而後果很嚴重,從此,趙老大的子孫沒戲唱了不說,這位老兄還死得不明不白,民間都懷疑老弟拿著家夥把老兄給錘了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嫡長子繼承製就非常好玩,也有不好玩的地方。比如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沒有嫡長子,就傳長孫,但是人家排在老四的朱棣就愣不服勁兒,不服勁兒的結果就是取建文而代之。清朝入關前後,由於是創業的非常時期,所以這個王位的傳承有些稀裏糊塗,潛規則可能是實力決定屁股。到了康熙時代,皇上覺得龍墩問題得有個說法了,你說一家子在全國臣民麵前你爭我搶、你砍我殺的,忒不好看不說,還怎麼好意思教育國民遵行仁義禮智信呢?所以就模仿大明的嫡長子繼承製,立了皇太子。結果,問題又來了,康熙兒子多,大家都瞪眼守候著呢,皇太子也覺得不安穩,於是,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開始了陰謀。乘亂的當口,身為老四的胤禎渾水摸魚,居然當上了大清皇帝。這龍椅來之不易,兄弟互相殘殺,血流成河,不厚道不說,還影響大國形象。有鑒於此,雍正想了一個秘密立儲的辦法。具體規矩是:現任皇上秘密寫下接班人的名字(是不是嫡長子倒不在乎了,而是擇優而立),置於專門的錦匣之中,藏於乾清宮最高處一塊匾額之後,老皇帝駕崩前,再派專人取匣示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供匣藏身的匾上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正大光明”,這四個大字乃清世祖順治親筆書寫。老實說,把接班人的選定搞到見不得人的境界,搞到被窩裏、褲襠裏,搞得鬼鬼祟祟的,然後標榜“正大光明”,這種自打嘴巴、嚴重挑戰民眾智商與情商的事體,大清王朝做得麵不改色心不跳,突出體現了中國政治陰陽兩個層麵的滑稽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