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與亞當·斯密:電影與經濟的思想共鳴28(2 / 2)

既然分手注定是個悲劇,那為什麼非要分手?其實,在我看來,再美麗的愛情於時間衝刷之下也會變成平淡的親情,該不該分手,從長期來看,可能並不取決於當初熱戀時愛得有多麼轟轟烈烈,而是習慣柴米油鹽之後兩個人的契合度有多高。從這個標準看,危機中的被迫分手對於歐元區而言的確是一個不智之選。歐元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真正突破主權界線的統一貨幣區,德法的野心隻是催化劑,經濟基本麵的趨同、區內貿易的盛行、地域關係的便利、曆史淵源的繁複、增長模式的協調、風險衝擊的同質則是內在動力。在這個世界上,黃小仙和陸然也許不是天生的一對,但歐元區成員國卻是很合適的統一貨幣區伴侶。

那麼,麵對債務危機、麵對分手衝動,歐元區該怎樣拯救自己的愛情?在我看來,不外乎四條:其一,包容。《失戀33天》裏那一對金婚夫婦的經曆實際上才是真正值得歐元區學習的楷模,就像傅雷所言“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花紅易衰似郎意,犯錯總是難免的,危機總是會有的,關鍵是帶著愛心、真心和耐心去包容,給犯錯的人一個改正的機會,也給危機國一個修複的機會,實際上也就是給“在一起”一個機會。縱觀人類曆史,危機總是會過去,歐元區在建設統一貨幣區的道路上,不僅付出了幾十年的青春,還付出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成本,退一步不是海闊天空,忍一時卻是風平浪靜。其二,等待。《失戀33天》看上去是喜劇,實際上卻未必。黃小仙和陸然在一起七年,和王小賤共事才兩年,五年之後黃小仙和王小賤的“七年之癢”可能會更多,也許那時候黃小仙又會發現她和陸然當年的“自尊之爭”實在是不值一提。希臘加入歐元區也不過區區十年,多一點的耐心等待,才會有多一點的喘息時機,才會給救助政策的施行和效力發揮多一點的可能。其三,體諒。愛情是付出,不是收獲,這一點黃小仙不懂,但歐元區必須懂。歐債危機的解決,急需歐洲內部的結構優化,說白了,就是德法等強勢核心國家向弱勢邊緣國家的資源輸送,隻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當然,這需要德法、特別是德國做出更多、更偉大的犧牲,不過,考慮到區域穩定帶來的未來收益,德國現在的投入也將獲得應有的回報。其四,約束。愛情天馬行空,生活卻並非無拘無束,必要的約束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伴侶負責。歐元區現在的製度體係是跛行的,貨幣政策由歐洲央行統一製定,財政政策卻是成員國各自為政,貨幣一體化和財政非一體化導致赤字財政失控,釀成債務危機的苦果。唯有通過製度創新,建立統一財政的硬約束,歐元區才能走出危機,走向共同繁榮。

其實,在我看來,《失戀33天》的結局並不那麼溫暖,因為現實總是比戲劇化的夢想要殘酷許多。對於歐元區而言,債務危機是座山,邁得過去才是坎,而這個時候,更需要的,不是樹倒猢猻散之後的貌似灑脫,而是將愛情進行到底的勇氣、信心和執著。

相關電影:《失戀33天》(Love Is Not Blind)

程實微評:這世界已經快餐到失戀隻有33天了,這讓祝英台、林黛玉們情何以堪?《失戀33天》並不是我喜歡的那類電影,雖然它比較時尚,也抓住了吸引大批觀影者的興奮點,但在我看來,它描述的愛情並不具有心靈碰撞的那種震撼力。如果《失戀33天》折射的是新時代年輕人的愛情觀和婚戀觀,那麼我們真應該好好思考一下,為什麼相愛和分手都變得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