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幕美國經濟——變革與前進 歐元區“失戀33天”不是喜劇
《失戀33天》的經濟啟示:對於歐元區而言,債務危機是座山,邁得過去才是坎,此時需要的,不是樹倒猢猻散之後的貌似灑脫,而是將愛情進行到底的勇氣、信心和執著。
我一直以為,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愛情故事總是帶著一絲淒美的蒼涼,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和祝英台,但《失戀33天》絕對是個例外。在這部時下流行電影的開頭,一連串分手故事的蒙太奇吊足了我的胃口,“有時候分手要搶占先機;有時候也可以做到文質彬彬地分手;有的分手則是一個小型的犯罪劇場”,但直到最後,王小賤對黃小仙撂下“我陪著你呢”的催淚彈,我才幡然醒悟,原來《失戀33天》是一部貌似悲劇的喜劇,它實際想說的是,時間可以治愈一切,一段偉大愛情的結束,必然以另一段偉大愛情的開始為標誌,對於感情而言,唯有放下,才有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涅槃。
不管怎樣,《失戀33天》火了,正如豆瓣上的一段評論所言:“之所以火,不是因為電影有多好,而是失戀的人足夠多。”坦白地說,這部電影也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共鳴,倒不是我遇到了什麼情感挫傷,而是自始至終,我總覺著這部電影在偷偷地映射當下經濟世界最流行的“分手”故事——債務危機肆虐下歐元區可能的分崩離析。希臘就像黃小仙,前者的財政狀況像後者的家居環境一般混亂不堪;在接受救助之時甚至還玩起“全民公投”的無謂把戲,最終落得個朝令夕改、裏外不是人的下場,和黃小仙被閨蜜挖了牆角半年之久還被蒙在鼓裏一樣,顯得有些匪夷所思。德國則像陸然,多年如一日,默默忍受,沉沉背負,最終卻還是走到無力負擔的邊緣,以至於最近的日子裏,從來不輕言放手的德國也悄悄放出“瘦身”歐元區的風聲。更重要的相似之處還在於,《失戀33天》的結局似乎給歐債危機的解決指明了一條出路,就像許多市場人士建議的那樣,不破不立,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得到,建立退出機製,甩下不負責任的成員,在崩潰中實現結構調整,怎麼看都像是歐元區於廢墟上重建、於烈火中重生的必由之路。
簡而言之,就像《失戀33天》一樣,歐元區的分手故事似乎也將是一部蘊含悲痛、卻前景盎然的喜劇。真的如此嗎?
歐元區的分手故事不是喜劇。原因有三:其一,歐元區沒有幸福的備胎。失去陸然,黃小仙還有一個表麵上很“娘”、實際上很“man”的王小賤可以去依靠,但希臘、意大利等深陷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卻沒有可以依賴的新東家,失去像EFSF(歐洲金融穩定基金)那樣的強力後盾和可信來源,退出國將無力籌措補充金融市場流動性、償還政府債務、拯救經濟衰退所急需的大筆資金,最終隻有走上海量印刷本幣、擁抱惡性通脹的不歸路。其二,歐元區甚至沒有可以尋求安慰的大老王。傻人有傻福,黃小仙非常幸運,在幾近崩潰的失戀初期還有一個睿智、體貼的大老王給其迎頭棒喝和適時溫暖,但歐元區卻沒那麼幸運。從本質上看,歐元區是德國“大國夢想”的曆史產物,是歐洲“製衡美國”的希望所在,歐元區的解體,對於作為現實版大老王的美國而言,未嚐不是一件喜聞樂見的美事,不落井下石就算不錯,雪中送炭則是奢望。其三,歐元區的未來恐是步步驚心。分手意味著放棄,放棄則意味著擠兌,首先是銀行擠兌,隨後是政府擠兌,僅僅是擔憂就足以讓目前的歐洲銀行業步履維艱、讓聲譽卓越的德國國債銷售困難,可以想象真正的解體之際,失去統一貨幣區光環和整體擔保的歐元區各成員國會麵臨怎樣的信任危機。黃小仙可以挺過度日如年的“失戀33天”,歐元區卻未必可以安然走過步步驚心的“後分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