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大選本身潛在放大了政治周期的衝擊。經濟永遠是美國大選不變的主題,政治周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往往表現為競選年的相對強勢及其所導致的次年乏力,1930年至今,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336%,期間競選年的年均增長率高達382%,而競選次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334%。作為有史以來最激烈、最有懸念的大選,2012年美國大選的政治周期影響可能更為深遠,2012年美國經濟的周期性領跑,以及美國就業市場、季度增長率、消費者信心的超預期反彈,一定程度上都與競選年的政策透支有關,而這也將在長期內對美國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麵拖累。
另一方麵,從長期看,2012年大選恐將削弱美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從長期視角審視美國經濟,戰後以來的持續增長和長期領軍主要依托於“美國夢”所代表的三種精神:自信、自由和創新。三種精神力量與市場經濟的相互融合,促成了美國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和全要素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但令人失望的2012年美國大選,從根本上傷及了美國經濟的增長精神。首先,經曆過一場拙劣的表演秀,奧巴馬和羅姆尼均沒有拿出應對美國經濟短期複蘇乏力和長期均衡發展的係統性策略,美國人對未來經濟走向的潛在信心受挫,這將通過投資和消費兩個途徑削弱美國長期增長的動力。其次,在競選過程中,羅姆尼表現出驚人的保護主義傾向,一個有趣卻發人深省的事實就是,從全球主要媒體的輿論看,似乎除了美國公民外,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希望奧巴馬連任,而事實上,羅姆尼依舊受到很多美國選民的青睞,這幾乎暗示著美國保守勢力的潛在崛起。此外,競選過程中,奧巴馬被指責“仇視企業創造”,而羅姆尼的施政綱領則包含著粗魯的“精英意識”,兩種不同層麵的不平等都意味著美國創新賴以生存的寫意環境也正在悄然劣化。大選對增長精神的深層傷害,雖不易表現,但卻會成為長期內美國經濟不可忽略的切膚之痛。
總之,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身處百年難遇金融危機滯後衝擊下的美國經濟恰逢困難時期,迫切需要林肯似的“局外人”總統。但2012年大選不僅本質上歸屬於“局內人”的競爭,更深層影響了左右美國經濟發展的真實要素,在總供給曲線可能悄然左移的背景下,美國經濟的短期走向和長期趨勢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麵影響。
相關電影:《林肯》(Lincoln)
程實微評:林肯的偉大,在於他給美國夢插上了現實的翅膀。《林肯》這部電影幾乎不用作太多介紹,因為從名字就能知道這是一部人物傳記式的電影。但這部人物傳記卻稍微有些特別,它並未用史詩般的鏡頭描繪林肯的一生,而是將聚光燈對準了林肯生前最後的四個月。這四個月,林肯完成了他最偉大的成就——廢除奴隸製。當然,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這需要隱忍、堅持、果敢、魄力和智慧,盡管林肯擁有這所有的一切,這個過程還是進行得一波三折。而用厚重、精致的鏡頭藝術化這一過程,恰是斯皮爾伯格的又一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