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與亞當·斯密:電影與經濟的思想共鳴24(2 / 3)

真正值得強調的,是2012年美國大選本身對美國經濟趨勢走向的深遠影響。實際上,市場人士往往更關注奧巴馬和羅姆尼,而忽視了大選本身這個“主角”。在筆者看來,大選不僅對美國經濟的短期路徑抉擇和短期趨勢演化影響重大,更重要的是,這些短期因素發酵融合之後,又產生了新的長期性影響,於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分析框架內,實質為“局內人”之爭的2012年美國大選所改變的,是長期總供給曲線的位置,而長期總供給曲線的位移,將使得美國經濟長期新均衡悄然趨向劣化。

2012年美國大選之所以本身能夠成為影響分析的“主角”,是因為這是一次與眾不同的大選,正如《經濟學人》雜誌文章所言:“每屆大選都會被稱為幾十年來最重要的大選,而這次確實如此。”從過程看,2012年大選呈現出幾大特征:一是分歧巨大。2012年美國大選兩位競選人的政見差異幾乎創曆史之最,無論是表麵的施政綱領和政策目標,還是內在的價值觀,奧巴馬和羅姆尼處處針鋒相對,很多時候,他們甚至表現得並不像是他們自己,而更像是對手的對立麵。如此巨大的分歧,如此激烈的博弈,暗示著美國政黨政治兩極化趨勢正悄然惡化,1796年華盛頓在離任演說中警示的“派係鬥爭這一惡靈”已縈繞在美國經濟的上空。

二是劣中選優。《經濟學人》雜誌的文章一針見血:“如果說上次大選充滿希望和改變,而現在則遍布了恐懼和厭憎。”2012年美國大選更像是矮子裏拔將軍,奧巴馬和羅姆尼的表現均乏善可陳,一方的支持率上升往往僅是另一方令人訝異的“局內人”拙劣言行所致。

三是懸念叢生。尋求連任往往比尋求初任更加容易,過去70年裏,隻有福特、卡特和老布什未能連任,奧巴馬天然具有競選優勢,而大選臨近時桑迪颶風的突然來襲,又給在任的奧巴馬一個表現自己的意外優勢。但從競選過程看,奧巴馬並未能實現一路領跑,這充分表明,即便奧巴馬在第一個任期內有效避免了大蕭條重演,但他並沒有讓美國經濟實現強勁複蘇,也沒有兌現財政鞏固的承諾,更沒有拿出保障經濟可持續複蘇的新係統方案。至於羅姆尼,即便一度表現得頗為強勢,但其一係列施政綱領隻可能將美國經濟引向兩極分化更為嚴重、社會矛盾更趨激烈的危險境地,在穩增長方麵,羅姆尼更是顯得有口號、無思路、沒辦法。懸念叢生的背後,是美國公眾對未來領導者維護美國經濟能力的連番失望,以至於連支持奧巴馬連任的《金融時報》也感歎:“美國可以做得比奧巴馬更好,可惜羅姆尼並不符合這個條件。”

從競選過程看,分歧巨大、劣中選優、懸念叢生的2012年美國大選令人失望。正是基於這些特征,無論結果如何,大選本身都將對美國經濟的短期運行和長期趨勢造成深遠影響。

一方麵,從短期看,2012年大選恐將帶來不容忽視的增長壓力。具體而言,短期影響體現在三個維度:

其一,大選本身潛在加大了財政懸崖的危險。市場人士一般都熱衷於談論奧巴馬和羅姆尼在應對財政懸崖上的可能不同,但極易忽視的是,經過這次分歧巨大的大選,美國兩黨的分化、對立和衝突進一步惡化,解決財政懸崖所急需的妥協和諒解愈發稀缺,正如高盛研究所示,“一個分裂的政府更傾向於產生更為緊縮的財政政策”,大選本身加大了財政懸崖全麵爆發的潛在概率或影響幅度。

其二,大選本身深層改變了貨幣政策的效應。貨幣政策的效應可以分解為通脹效應和增長效應,增長效應僅存在於短期,其大小取決於利率的變化幅度和市場對此的反應程度,本次大選一個潛在影響,就是充分顯現了以羅姆尼為代表的右翼人士對美聯儲的極度不滿,羅姆尼就曾明確表示如若當選將不會提名伯南克連任美聯儲主席。實際上,無論結果如何,大選本身就已悄然削弱了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連續性的信心,而這一變化將使得貨幣政策的增長效應進一步轉化為通脹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