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幕美國經濟——變革與前進 偉大的林肯和渺小的2012大選
《林肯》的經濟啟示:2012年美國大選的主角,不是奧巴馬,也不是羅姆尼,而是大選自己。
一部由普利策獎得主托尼·庫什納執筆,奧斯卡最佳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兩屆影帝劉易斯主演的影視大劇,沒有什麼理由不看;一部由2013—2016年全球最有權勢的兩位候選人主演的現實大戲,也沒有什麼理由不關注。前者是2012年末上映的傳記電影《林肯》,後者則是2012年末開啟的美國大選。《林肯》展現了林肯如何在生命的最後四個月完成了美國曆史上的壯舉:廢除奴隸製。僅憑這一點,林肯就足以和華盛頓、小羅斯福和傑弗遜們比肩,堪稱美國200多年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細觀林肯,他身上甚至缺乏偉人的常見光輝:長相乏善可陳,成長經曆坎坷,教育程度平平,經商業績不佳,身患憂鬱病症,遭遇幼兒夭折,從政經曆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上去有點“與眾不同”的總統,成為了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演說家,並改變了美國和美國人的命運,為美國夢添上最亮麗的一抹色彩。林肯的成功,不僅讓政治家和曆史學家們津津樂道,更引起了經濟世界的注意。哈佛商學院的古塔姆·穆昆達(Gautam Mukunda)和威廉姆·索恩戴克(William Thorndike)的著作表明,林肯的成功恰恰源於其“局外人”的身份。無論是國家總統,還是企業管理者,四平八穩的“局內人”總是擅長平靜時期的守業,而另類果敢的“局外人”則更擅長困難時期的創業。
帶著這個有趣的結論看2012年美國大選,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2012年美國大選在過程中不斷證明了這是一場“局內人”的競爭,奧巴馬是其前四年任期的“局內人”,羅姆尼則更像是華爾街的“局內人”,而不巧的是,兩位“局內人”的競爭恰處於美國經濟急需“局外人”來打開局麵的困難時期。
奧巴馬還是羅姆尼?在2012年美國大選之前,這也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問題;在大選之後,這又變成了一個令人無奈的結果。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選舉結果對世界上很多人都有極大的影響”,而前白宮智囊巴特勒卻說,“無論誰贏得了大選,他們都沒有能力改變國家的經濟方向”。那麼,到底誰對誰錯,美國大選之於美國經濟究竟又有怎樣的影響?
其實,兩位經濟學家說的都沒有錯。奧巴馬抑或羅姆尼,大選的結果很重要;而比結果更重要的,則是大選的過程。如果將2012年美國大選簡化為總供給總需求模型的曲線變化進行分析,就不難發現,政見幾乎完全相左的奧巴馬和羅姆尼,也就是大選結果所改變的,是短期總需求曲線。偏向左翼、形似鴿派的奧巴馬獲取連任,短期總需求曲線就會右移,新的短期經濟均衡將更偏向中產階級和貧困人群關注的就業改善;偏向右翼、形似鷹派的羅姆尼如若挑戰成功,短期總需求曲線則會左移,新的短期經濟均衡將更偏向富裕階層在意的通脹治理。其實,無論大選結果如何(奧巴馬當選的現實其實本身並不重要),在長期總供給曲線垂直的背景下,奧巴馬和羅姆尼對長期實體經濟增長的影響區別幾乎微乎其微,正如長江證券宏觀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報告裏的有趣發現,“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執政期間的平均失業率和通脹率沒有差異,人們喜歡區分美國兩黨的區別,實際上派性政治經濟周期理論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