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話天下一統, 豐臣政權(1 / 3)

奪天下難,守天下更難!治國可不是騎在馬背上能做得好的。農民出生的豐臣秀吉自然也深深明白這層道理。

還在天下未完全統一之前,豐臣秀吉已經頒布了一係列內政措施,力圖使這個遭內戰蹂躪一百多年的國家早日恢複元氣,不但讓人民能休養生息,更要富國強兵,為未來的軍事行動做準備。

豐臣秀吉的治國方針與織田信長一脈相承,並在織田信長建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係列完整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樂市樂座,貨幣統一,檢地和兵農分離。

從織田信長時代起就已經開始執行的樂市樂座政策,在豐臣秀吉手裏得到更全麵的貫徹。戰國時代初期,許多特權階層與依附特權階層的商人把持了市場。他們擁有商品專賣權,免稅權等一切能帶領暴利的專權。但普通民眾和小商人卻深為這些專賣製度所苦,以至於商貿不行,市麵蕭條。戰國晚期,南近江藩國的六角家首先頒布了樂市樂座政策,廢止專賣權,免稅權,行會壟斷權等等,以重振市場經濟,提高大名家的稅收。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當政時,新興的工商業者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甚至以減稅來鼓勵和刺激商業發展。到了豐臣政權末期,全日本的商業早已恢複興盛,多樣化的商品和商店使得市場空前繁榮。

眾所周知,一百多年間全日本大小諸侯林立,戰亂不斷,全國的金融係統早已崩潰。各地大名在領地內發行自己的貨幣,以代替廢止的中央統一貨幣。各藩國的貨幣形勢各樣,種類繁多,蔚為奇觀,而彙率也是五花八門。更令人頭痛的是在商品買賣之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果一家大名滅亡了,他們的貨幣頃刻變成廢紙,許多人因此傾家蕩產。在這種情況下,最保險的貿易方式就是以物易物。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流通一個穩定的外國政權的貨幣,比如大明的永樂通寶。實際上,日本人也是這麼做的。永樂通寶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貨幣之一。當然,大量的銅錢流失造成貨幣升值,對大明的經濟也有很壞影響。豐臣政權統一天下後,豐臣秀吉將一概地方貨幣全部廢除,發行了自己的天正大判和天正小判金銀幣,重建了日本的金融體係。同時為關白統一的,也包括混淆不堪的度量衡。

在領地內丈量土地和調查人口,是各地大名經常頒布的命令,以了解自身的實力和未開發的潛力。豐臣秀吉也不例外,隻是他的檢地命令是全國範圍的。日本的封建領主們以“石高製”決定領土的大小和貧富。“石”是稻米的計量單位,一石米可滿足一個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糧。比如說此時德川家康有200萬“石高”的領地,就是指德川家康領地內的稻米收成可供200萬人吃一年。由此可見,“石高”的多寡正是衡量一個大名實力的標準尺。不斷地開墾新田,或者因某些原因導致田地荒蕪,大名們領地內的“石高”數量也是不斷改變。這就需要頻繁的檢地來保持一個準確的數字。

由於“石高”就是軍事實力的體現,各藩國的大名都把實際數據作為頭等軍事機密封存。而公開上報給豐臣秀吉的數據,往往是縮了水的。為了更牢固地控製這些新歸附的大名,豐臣秀吉幹脆派自己的親信到地方上,重新測量“石高”。當然,這些親信們肩負的另一個秘密任務,就是描繪地方上的山川地勢,領主的兵力部署,當地的風土人情等等。把這些戰略資料搞到手後,心懷鬼胎的大名們若想有什麼風吹草動,豐臣秀吉對付起來也容易多了。

地方領主們當然不歡迎豐臣秀吉派來的刺探軍情的“欽差”。若是這些“欽差”在處理對立情緒時稍有不慎,或太過急躁冒進,就易釀成地方的武裝叛亂。豐臣秀吉在實施檢地運動中,遇到的反抗不止一件兩件,可說是困難重重。前麵提到的葛西·大崎一揆,就是因為木村吉清父子在檢地過程中太過急躁,沒有顧及地方上的情緒而引起的。倆父子最後被豐臣秀吉締奪所有封地,貶為平民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