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績一行四人從洛口搭船沿洛水西進,大運河開通,洛口就是黃河和洛河的交彙處,從洛河水道可以直達東都。
上次為了襲取洛口倉,徐世績也曾來過洛陽,但卻是走的陸路自洛陽北門而入,且行色匆匆,又碰上宇文成都追殺風塵三俠之事,徐世績根本無睱好好地看一看東都城,這一次則不同,一則是一路上本就沒有他事,別一則是徐世績知道瓦崗軍現在勝勢喜人,拿下裴家軍後下一站極有可能就是東都這座隋朝的心髒城市,所以他要好好地觀察或者說是勘測洛陽周圍的地勢地貌,以備下一步行動。
大運河的開通讓天下水路同一體。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向北開通永濟渠到涿郡,東南開通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直達大海,溝通了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對隋朝的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權製的加強,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實際上,楊廣年號大業,他伊始那確是雄心勃勃的,也極想做個千古一帝的,他要幹的都是大事!楊廣興建東都洛陽,開通大運河,修建天下糧倉,創建科舉製度,滅吐穀渾,三征高句麗,數下揚州,任那一件都是大手筆。他之所以有今天,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固執於遠征高句麗和下揚州,可以說是一招損,滿盤輸,落得個現在有家不能歸的下場,隻能偏居江南,還得在眾義軍的環視之下苟延殘喘。徐世績如是想著。
自古成者王侯敗者寇。打吐穀渾勝了,西域的絲綢之路重新得到暢通。一時間,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西域各國的無數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幾十個國家都來遣使朝貢。隋朝成為更開放的國度。
同樣是外征,如果楊廣三征高麗有一次成功了,或者是中間休養生息個十年八載,又或者他不為一句“我夢江南好”而屢下江都,那曆史當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但曆史沒有假設,現在楊廣被困江都已經是事實了,以徐世績看來沒有奇跡的話楊廣多半是回不了東都了。
東都洛陽處“天下之中,九州腹地”,本來商貿往來就是絡繹不絕,再次開通絲綢之路後更是盛極一時,如今雖然各地征戰不息,影響不小,但這並不能停住東都和各地的貿易往來,也很難遏製住各邦鄰國對大隋文化的向往。洛水滔滔東去,水上商貿行船仍是無數,這不得不教人興歎。也許這些人不會在乎如今江山誰坐,他們隻在乎今天開不開市,路上太不太平。
陸上義軍遍地,從陸路行商貿易實在風險太大,水路就無疑已經是這些人的首選了,盡管水路也不見得就安全,徐世績就帶領瓦崗軍搶過漕運,掠過商船。
東都洛陽地理位置險要,居於河洛之間,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控太行,南攬嵩嶽,四塞八關,雄視天下,輕意絕難動搖。洛陽城以北邙山為天然屏障,南有伊闕山相隔,西拒潼關天險,東有虎牢雄踞,是為四塞。四周有潼關、伊闕關、大穀關、廣成關、偃師關、虎牢關、河陽關和小平津八關環衛。徐世績知道楊廣如今雖然東遊,但要想動他的東都卻還絕非易事。
洛陽城引洛水貫都,將洛陽城劃為南北兩塊,有洛水、伊水、穀水三水共注全城,城內多修渠道相接,水道縱橫纖陌,水路運輸十分便捷,有兩條水路還穿城而過。是除了陸路的東、南、北三麵八門之外,出入洛陽城的大方便之門,徐世績一行人就是想利用這兩道方便之門,自洛陽城的東邊進入,再從洛陽城的北麵出城,取道東邊汜水虎牢,順道“瀏覽”一下沿途風光。順洛水漂流東西自然是進出城的一條道,另外一道則是城北的漕渠,這是江淮物資入都的必經之路。漕渠在洛水北岸,引自洛水中流,穿越城北一直向東到偃師西邊才重新與洛水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