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涵說道:“老包,軍中無戲言。”
包東升依舊自信滿滿,說道:“我可以寫軍令狀。”
“軍令狀倒是不用。”李默涵也笑了
很快,每天都有馬車將一批批空彈殼運到機械廠,包東升就指揮工人們開始利用現有的機器設備進行子彈複裝。其實包東升進行子彈複裝的辦法和後來新四軍二師兵工廠搞出來的那種子彈複裝生產線異曲同工。當年新四軍子彈複裝生產線可以讓八個工人組成的生產小組每年複裝60萬發子彈,而且大大節省人工,設備易於拆卸搬運。
沒有發達的農業,不可能有發達的工業。話說有個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世界上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中國曆史上就沒少饑荒,而且曆史上哪一個王朝對饑荒這種“天災”都沒有什麼好辦法。因此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吃飯問題對於中國來講,確實是個大問題。現在,李默涵作為一方軍閥,也需要麵對這樣的問題。雖然李默涵采取了土地換股份、以及三七五減租的措施來緩解矛盾,但是徐州地區的農業依舊是以傳統的小農經濟和靠天吃飯的老模式在運行,這不解決根本問題。
後世成功的農業模式有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大農場模式,農場主自己並少量雇傭固定工人管理大麵積的農場,實行大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大投資大回報大生產是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專業化高科技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務體係是這個模式下的農場保持優勢的根本。
一個農場工人可能隻是駕駛拖拉機播種,但在此之前,有專業機構已經檢測了這塊田地的土壤包括墒情肥力等諸多項目,相關機構也預測了今後的農產品供求關係和價格走勢,得到專業部門的信息資料作為參考的農場主會決定種植何種作物,此時專門的種子公司和肥料公司就會根據那塊田地的特性和農場主的要求配送好種子和肥料。其後的田間管理收獲倉儲售賣都有專業的機構為之服務,我們都說一個美國農民養活多少人,但不要忘記這個美國農民後麵還站著多少人為他服務。
第二種就是西歐的精細化小農場,尤以丹麥荷蘭為代表,荷蘭是溫室大棚種植模式的代表,丹麥則是複合型家庭小型農牧場的代表,以丹麥為例,一個農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大部分的工作是由戶主即這家的男性主人完成的,小農場有幾百畝的田地和牧場,牧場都是幾百頭奶牛的存欄,而沒有牧場的一般是有養豬為主的養殖場,每個養豬場的生豬年出欄量都在幾千頭,丹麥也是歐洲乃至世界上主要的豬肉出口國;田地種植小麥、玉米、燕麥等糧食和牧草作物,除了出售大多作為自己牧場和養殖場的飼料糧,牧場養殖場還會對自己的農牧產品進行深加工,向市場提供自己農場品牌的肉類、香腸、火腿、奶酪、鮮奶等商品。這些工作大部是由這個農場的主人完成的,除了在收獲播種時需要招募短工,完成這樣的巨大工作量還是靠機械化自動化的幫助,一個小農場的機械就有幾輛大小卡車、播種機、收割機、割草機、裝載機、挖掘機、拖拉機更不可少,其他的擠奶機飼料加工設備應有盡有,當然也和美國一樣擁有專門的服務機構,而成為一個農場主至少得需要接受七年以上的農業知識機械動力等科目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