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練練手藝(1 / 2)

電廠發電需要煤炭,徐州境內的利國鎮就有豐富的煤鐵資源,而且還有鐵路連接,十分方便。

利國鎮從公元前206年,利國人采用銅山島之銅礦設爐冶煉為諸侯王國鑄造銅幣,直至鴉片戰爭後,外國采礦技術傳入中國,利國采礦冶鐵業才再度引起世人的注意。清光緒八年(1882年),洋務派首領之一,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左宗棠為加強海防,“拓增船炮大廠”,命令徐州兵備道程敬之(字國熙)對徐州的煤、鐵礦藏,“查勘確實,遴員舉辦”。於是,程敬之聘請在南京的候補知府胡恩燮(字愚園)到徐州籌辦煤礦、鐵礦。

胡恩燮請英國礦師巴爾勘探礦苗,發現“徐州銅山境煤苗極盛,利國驛所產鐵礦尤多且佳,諸山環繞微山湖,磅礴鬱積,不盡黝黑,鐵質隱然,俯拾之餘,皆富融焓”。巴爾稱,鐵石含鐵約十分之**,名曰“镔鐵”。當時撿拾鐵石四塊,寄往上海熔化查驗,頭號鐵石兩塊,含淨鐵78.5%;二號鐵石含鐵70.085%;三號鐵石係生成鐵質,稍含筆鉛。顯然,都是富鐵礦石,煉之即可獲利。於是,光緒八年(1882年)八月二十四日,正式委派胡恩燮承辦,當日利國鐵礦務局成立,頒布章程12條,招股集資。原稟五千股,以商為主,不請官本,而各省商人紛紛認股,數達八千股之多。礦務局局址選在利國驛小北山,剋日興工,建廠屋、定機器,領官山10座,征地11頃又78畝。籌銀10萬兩,在上海瑞生洋行訂購鐵爐兩座,熟鐵爐20座。計劃日產鐵60至70噸,年產2萬噸,以供兵輪、機器廠之用。左宗棠上書光緒皇帝《為開采徐州銅山縣境煤鐵援案》奏折,並請求“準委胡恩燮辦”,光緒皇帝親批“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自此,商辦官助的徐州利國煤礦鐵廠正式開辦起來。

辛亥革命後,胡恩燮之子胡國光親赴北京,將徐州利國的煤、鐵奉獻給袁世凱。1913年,袁世凱派其七弟袁世傳來徐州辦礦,籌資122萬,設立了“利國驛鐵礦有限公司”,招用工人1000多人,並試行巷道開采。民國4年(1915年)秋,袁在賈汪煤田北部大溝涯開鑿1、2號大井,產量達到12萬噸每年,比土窯開采提高了13.33倍,盈利頗豐。也就是在1917年,袁世傳在賈汪煤礦建自備電燈房,用於地上和井下照明。這是賈汪煤礦使用電燈的最早曆史記錄。

之前李默涵讓李玉庭負責購買煤礦一事,李玉庭把利國鎮一帶的煤礦轉了一遍,寫了一份報告給李默涵。李玉庭在報告中說,利國一帶煤礦雖多,但是大多是小煤窯。如果新開煤窯又費時費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把袁世傳的利國驛鐵礦有限公司弄到手,他已經調查過了,這家公司的注冊資本是二百萬銀元,每年盈利都在**萬銀元左右。

李默涵於是差人告訴人在天津的袁世傳,自己願意出資二百二十萬銀元,買下他的利國驛鐵礦有限公司。這時候距離袁世凱去世也就一年多一點,但是袁家的勢力大不如前。於是,袁世傳派人向段祺瑞和馮國璋求助,但是由於二人之前和袁世凱的矛盾,兩人都表示這是買賣,又不是官司?你願意賣就賣,不願意賣就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