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江淮電力1(2 / 2)

當年張勳駐軍南京的時候,他為了修槍械、裝炮台,曾向揚州駐軍所辦的揚州機器廠(機械修理)借來20名機械工人,後來張勳調往徐州,這批機械工人便一同來到徐州,成為張勳軍隊修理槍械的工人。這批機械工人的頭目叫包東升,人稱包總辦。張勳令包東升帶著這批機械工人安裝發電設備。另外參加機器安裝的還有張勳隨從尹華棟。包東升又在南京找來一位名叫蔡容峰的人士,這兩人均為總辦。電燈廠專門建了新廠房,廠房由銅山縣茅村人嶽大話、範廣忠、趙振有三人承包負責建造。

電燈廠安裝完畢,張勳想找一個“洋匠”負責發電設備的調試、運行和線路的安裝,覺得洋人幹技術活更有把握。張勳的隨從尹華棟認為,洋人不好惹,弄得不好是請神容易送神難。於是張勳采納了尹華棟的意見,由尹華東安排包東升聯係技術工人。包東升讓蔡容峰從上海找來了黃美茂和徐仁根。

黃美茂,上海浦東人,原來在上海閘北水電廠工作,其父是該廠的老技術工人,黃美茂跟著父親學到了發電設備的安裝和線路維護技術。徐仁根為寧波人,自幼在上海學習機械技術,機械製造內行,電氣設備也不陌生。可是當時軍閥混戰,徐州城並不太平,黃徐兩人覺得安全沒有保障拒絕來徐。尹東升當然不能應允,於是蔡容峰軟硬兼施連哄帶騙將兩人帶到了徐州。

經包東升、尹華棟、蔡容峰、黃美茂、徐仁寶及20多名工人一年的努力,克服了在運輸途中遭到的各種難題,以及缺乏起重設備和工具不足的諸多困難,民國三年(1914)起,張勳官衙終於點起了電燈。這比民國元年(1912)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開辦的電燈廠晚兩年,但是此時徐州周邊的城市均沒有用上電燈照明。

張勳給電燈廠起名為“長江巡閱使公署電燈官廠”,廠址在城北的一個驛站,也就是現在的電南巷附近。電燈廠的負責人為萬彝存,副手萬彝存。萬彝存是張勳的姻兄,天津人。李玉庭是張勳的副官,兩人都與張勳有著特殊的關係,所以張勳任用兩人管理電燈官廠,萬李兩人也是電力管理方麵人才,盡管此後電燈官廠變更產權關係更名為興華電氣股份公司,但兩人一直是其負責人。

1917年7月,張勳率“辮子兵”進北京擁護清朝廢帝溥儀複辟政變,失敗後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張勳的逃離使長江巡閱使公署電燈官廠失去了靠山,發電經費便沒有來源,而萬彝存、李玉庭二人也惶惶不可終日,無心管理發電廠,因此這座徐州最早的電燈廠搖搖欲墜難以為濟。

電力是工業的根本,李默涵了解到這些情況後,立刻派人找來萬彝存、李玉庭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