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立旗(1 / 3)

“壯士何在?”老者道。

聽得老者叫喊,陳忠趕忙回應道:“老先生,我們在這。”

話音剛落,隻聽‘嗖’的一道破空聲劃破中空,抬眼看時,老者已然到得二人頭頂上方,下一刻,老者一手一個,拿住二人肩膀,就向城外淩空掠去。

剩餘兵士見幾人眨眼而去,一個個開始丟盔棄刃,癱軟倒地,哀嚎怨天。

“完了,完了。國君豈能饒了我等!”

“……”

急掠一個多時辰,三人已然到得數百裏外,放下二人,老者一個趔趄,轟然栽倒,二人見狀,趕忙上前攙扶。

“老先生,老先生。”袁麗卿急切道。

“老先生,老先生。”陳忠急切道。

不多時,老者咳嗽著輕聲開口道:“叫……叫…叫什麼…老夫還沒死呢…”

見老者無有大事,二人隨即展露喜色,袁麗卿更是雙眼泛紅,喜極而泣。

“嚇死我了,老爺子您沒事兒就好,多謝老爺子救命之恩,多謝老爺子救命之恩。”袁麗卿一邊道謝,一邊叩頭道。

“快起身來,若非壯士助我脫困,我豈有自由之身,而今你倆落難,我又豈有不救之理……。”老者道。

此言一出,陳忠不勝感激,遂對老者,納頭便拜,老者本來體力不支,再受跪拜時分,早已無力攙扶,隻得隨了陳忠心意,安然受禮。

休息時刻,幾人閑聊得知原來這老者便是齊國先君,張穹。

早年民間傳聞先君暴斃而亡全是不經之言,實際為了掩人耳目而對外施放的虛假消息。

這張穹少年時曾受上清孔祥傳道,也是個修士一般的人物,不過修的是個撐筋拔骨,金剛不壞的路子。

裕廣六十四年,天下大旱,彼時大齊各地深受其害,除丘邑堰郡二地外,其他州府均無幸免,莊稼顆粒無收,百姓食不果腹,各地渴死、餓死者,不計其數。

本來大災之年,百姓賦稅應當大幅減輕,甚至於免除罷收,然各地奏表上達京師中書台後,巧被儲君張布看到。

當時國君張穹有意訓練張布治國理政之道,故而早將張布安排在中書台擔任輔國,負責批閱各地官員上表奏書從中學習。

也是青天白日罩陰霾,忠臣死柬路難開。

張布收到消息之後,隨即便令百官不得聲張,免被國君察覺,又差人到各郡下達多收賦稅命令,好營造一個國安繁盛假象,讓國君對自己刮不相看。

有分教:上位一張嘴,治下多冤鬼。

此令一下,不知引得多少百姓希望破滅,無數官員痛心疾首。

百姓不比官員,隻要有吃有喝,無論怎樣欺壓都難反叛,張布也就是拿準了這點才敢如此行事,他隻道官員上表賣慘是為了中飽私囊,百姓顆粒無收是為了逃避賦稅,時下大齊風調雨順,怎麼自己一到中書台就有這般問題,擺明了是要和自己過不去,故而此事處理的很是霸道。

由於朝廷無有作為,百姓還要多加賦稅,直引得各地民怨沸騰,眾怒難消,於是便有了大規模的起義爆發。

當時東平王張琰正於東庸關同梁國對峙,哪裏顧得上國內動向,故而不到半月,大齊境內便以一片狼藉,哀鴻遍野。

眼見蒼生有塗炭之危,社稷有倒懸之險,中書郎陳暮再也難以忍耐,遂上書彈劾了儲君張布,並將事件來龍去脈悉數告知。

這陳暮乃是當朝主輔陳敬昌長子,雖然是陳家子弟,但為人忠良,性格剛烈,自上朝以來,從未有過結黨營私之舉,甚至對陳家勢力也是越發疏遠,正因其為人如此,百官也都在暗地裏說他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數典忘祖的不孝子。

國君聞言,龍顏大怒,隻道張布欺上瞞下,罔顧蒼生,難堪大任,於是便廢了其儲君之位,軟禁府中,終身不再啟用,又命大將楚固去前線替換張琰下來,升做儲君,負責處理國內叛亂。

這楚固雖為齊國大將,但卻是陳家一手拔擢,巧的陳家又是儲君一黨,故而凡事都要經過陳敬昌點頭,當時朝堂之上見陳敬昌未發一言,於是楚固便領了君命,拿了信印,退了朝堂,行至校場,點了將士,收拾停當,欲待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