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區大院在北京西山八大處,這裏層巒疊嶂,風景旖旎。不但是軍事戰略要地,更是國內外馳名的文化聖地。
在軍區宣傳部會議室,正在召開關於新聞班人員錄取的專題會議。主持會議的是宣傳部楊部長,與會人員是軍區幹部部招生辦公室的兩名領導,宣傳部幾個處室的處長們。楊部長是軍區軍事宣傳理論研究的專家,也是全軍有名的雜文家。他50歲剛出頭,圓臉稀頂,身材魁梧,溫文爾雅,抬手舉止之間都透露出特有軍隊宣傳幹部特有的文化氣質和風度。
舉辦新聞培訓班,為軍區基層部隊培養一批新聞宣傳幹部,進一步搞好各部隊新聞宣傳工作,這是楊部長提議並抓好落實這項工作的初衷和願景。他在上任之初就感覺到,這幾年軍區的新聞宣傳工作不夠活躍,特別是部隊執行重大活動的時候,對外宣傳工作不及時,不到位,不能全麵反映部隊先進經驗和典型事跡,讓部隊領導感到美中不足,差強人意。
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各集團軍所屬部隊缺少筆頭子硬的新聞宣傳人才。這也難怪,近幾年,部隊取消了士兵直接提幹的製度,士兵們必須經過部隊的嚴格的軍事技術選拔,然後參加全軍院校統一考試,在數學、物理、化學、語文、政治5門文化課考試達到一定的分數線後才能被錄取,邁進軍校大門接受培訓後才能成為軍官。
現實的情況是,凡是喜歡舞文弄墨能寫點文稿的人,絕大多數學的都是文科,文學知識有點基礎,對數理化功課不感興趣。每年部隊考上軍校的士兵,絕大多數高中讀的理科,數理化成績不錯,分數就上得去。而那些偏科的文科生士兵,就是把語文政治考個滿分,最後的總分數也比不過理科生,隻能藏身在孫山後唉聲歎氣。
這些理科生軍校畢業後在軍事機關或者後勤機關甚至基層連隊,工作幹的紅紅火火,就是到政治機關宣傳教育這一套怎麼也玩不轉,特別是對外宣傳,找個合格的新聞幹事比找個參謀助理連長指導員不知要難多少倍。
楊部長了解到了這一現實問題,開始勾畫培養為基層部隊一批新聞幹事的計劃。經過給軍區領導提建議做工作,計劃得以通過,各種準備工作就緒,楊部長這幾年精心籌劃的美好心願終於得到落實。
“一定把 這個工作做好,不光是為部隊培養一批特殊人才,也為一批報道員提供了改變身份命運的契機,一舉多得,好事辦好。”
軍區新聞班招生條件比較寬泛。要求至少在軍區以上報紙雜誌和電台電視台刊載3篇以上稿件,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工作,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的士兵。為了照顧那些兵齡比較長年齡比較大文筆比較好的老報道員,招生條件中對兵齡和年齡沒有提出明確要求。這種條件也給那些有關係的人留下了私下操作的空間,一些有關係的人自己不用動筆,很快通過報社雜誌社的關係,發出幾篇有分量的稿件發表出來,輕易邁過了附和參加考試條件的門檻。讓這些整天點燈熬油為發表一篇小稿到處求情的報道員自歎不如,感到老天對人的不公,對自己的要求太嚴。
考試的分數也出來了,宣傳部按照原來設定的標準也篩選了參加考試士兵的資格,現在是一個個扒拉人頭,看看錄取那些人員。看似宣傳部大權在握,錄取誰自己說了算,實際情況是,這成了個得罪人的差事。
聽說軍區招收一批搞新聞的士兵培訓,一些總部機關的人把手就伸了過來,通過各種關係找到宣傳部,磨磨唧唧,想把自己的兒子女兒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甚至老家的親戚鄰居八杆子打不著的關係塞進來;軍區一些領導機關也有這種想法;更多的是基層軍師旅團的領導們,都想給自己喜歡的士兵創造這麼一個難得的轉變身份命運的良機,使出渾身解數,和軍區宣傳部套關係,推薦報送自己單位的士兵。
不但是宣傳部,軍區其他機關亦是如此,機關的領導們大都是從軍區各部隊選拔上調的優秀人才,誰的老部隊沒有幾個關係近的感情好的領導和士兵,他們為自己的老部隊辦事兒可是不惜力氣,不求報答,為的是就是麵子,要的那份榮光,以後回老部隊受人尊敬。這些方方麵麵打招呼的人是千根線,最後都拉到宣傳部這根針眼邊,讓宣傳部掂量著看拉誰選誰用誰。這種情況肯定有的選上有的選不上,最後肯定要得罪人的。
不管怎樣選,無論最後是否得罪人,這種情況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照顧關係,把握平衡。先把各種關係排除個三六九等來,從大到小以此排序解決。再把考生成績從高到低排出順序,結合關係看是否錄取。能照顧的就要照顧,不能照顧的要有個合適的理由推遲掉,不讓對方忌恨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