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叔的意思是?”陳鑫雖然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七年,但並不能說完全理解這個時代人的想法,比如七王剛才說的就有些令人費解。
七王肅然道:“皇上,蒙古人自退回草原後,屢次與大漢交戰,其實說起來他們也算不上什麼好東西,女真**哈赤造反之前,大漢諸軍主要以防蒙古為主,所以西北鎮是最強的,後來女真人開始鬧事,南攻大漢,西攻蒙古,不但大漢要派大軍駐於薊鎮防金,蒙古人也無暇南擾,所以西北鎮的重要性才減弱了許多,不過防備還是一直不敢鬆的。現在女真殄滅,東蒙古人必然知道朝廷在北方看著的主要就是他們,自然是提心吊膽,可是朝廷自滅金以後,在北邊一直沒有動靜,東蒙古人必然是要費思量的。東蒙古人整日害怕大漢攻打他們,哪裏還敢奢望朝廷給他們好果子吃,所以此次朝廷幫助他們,已完全出乎其意料,他們也隻有感恩戴德的份了。“
“這些道理朕都明白,朕想的是如今朝廷已在東蒙古諸部立下威信,他們應該有歸漢之心,才會如此做,可是朝廷在這事上卻難以表態,幫一方,壓一方難免丟了人心。”陳鑫頗為為難的站起身踱起了步,“朝廷可以給他們幫助,但此次旱情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如若拖上個一年兩載,朝廷都會被東蒙古托垮。這實在是個頭疼的事。”
七王不覺笑了,皇上雖然睿智,可畢竟年輕經驗少,這些蠻夷何必用平常心態對待?
“皇上,以臣之見,朝廷對這事完全可以多說少做。”
“怎麼個‘多說少做’?”陳鑫奇怪的問道,雖然他有一整套將蒙古人融合進來的計劃,但說到現在的這種突發事件,一時要理出個頭緒還真有點難。
七王道:“皇上,草原上多鬧各種災情,鬧的多了,他們自然有解決的辦法。他們這次讓朝廷裁決是非不過是例行的亂子而已,即使朝廷不說什麼,他們最後也得相互妥協,共度難關,要不然蒙古人也活不到現在。這種事在草原上多的是,朝廷根本不必理會。不過既然朝廷已經插手此事,為了將朝廷的恩威播於蒙古人心,自然還是要有些動作的。這正是臣說的‘多說’。皇上可以發聖旨給東蒙古各部落,內容嘛,兩邊都罵上幾句,顯出大漢天威就是了。等聖旨到時,他們談判談的也差不多了,自然會冷靜下來想解決辦法,事情雖是他們自己解決的,可因為有了皇上的聖旨,又顯得是皇上給他們做的主,這種好事豈能不要?至於‘少做’,既然朝廷已經幫了東蒙古人,那麼便好人做到底,皇上發聖旨的同時再給他們撥付些東西,也不必太多,多了反倒浪費了。有這正反兩手,皇上就等著東蒙古的那些王公來謝恩吧。”
七王爺說的有幾分道理,而且也是解決東蒙古旱災引起動亂最省錢的辦法。陳鑫按七王的意思向東蒙古各部發下了聖旨,與此同時,朝廷又出銀子買了些物資送了過去。
東蒙古的事果然向七王所預料的那樣,隨著旱情的持續和穩定,東蒙古各部已經無力再相互爭鬥,於是妥協下來進行了暫時的草場劃分,並且共同寫了奏折讓陳鑫做見證,等以後旱情過去,東蒙古各部還是按原先的地界進行劃分。
陳鑫此時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計劃,在答應東蒙古人見證要求的同時將甘青一帶大漢控製的草場撥出一部分暫時給西邊幾個蒙古部落使用,這些草場雖然也受了些旱,但情況要比北邊的蒙古草原好的多,而且陳鑫已經說明了是借用,並且還有西北鎮精銳虎視耽耽的看著,根本不用怕那幾個蒙古部落過了災情賴著不走。
這一項政策算是幫了東蒙古人的大忙,還沒等蒙古人的氈房調整完,東蒙古各部王公便聯合上了折子,再一次向朝廷表示了效忠之意,並且以按照當年突厥人稱呼唐太宗的方式給陳鑫上了個尊號——“天可汗”。
陳鑫看到這份奏章不覺樂了,固然“天可汗”這稱呼有點讓人飄飄然,但陳鑫畢竟不是唐太宗,這“天可汗”和皇帝實在沒什麼兩樣,受了亦可,不過是多了個稱謂罷了。陳鑫此時更多的看向了蒙古草原的實際統治權,不知道東蒙古人得知了陳鑫的真實想法後還能不能裂嘴笑著高喊“天可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將來,“天可汗”這個虛稱將變成實職。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