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天可汗的輪回(下)(1 / 2)

大災之後易成大疫,這是基本的道理,在這個醫學科學並不發達的時代,如果瘟疫興起來那是要死很多人的,蒙古人要倒黴,大漢的人也得跟著倒黴,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出現瘟疫之前就做好防病的準備,然後就聽天由命吧。

在大漢朝廷的統一安排下,大批的食物、飼料、藥材源源不斷的送抵了東蒙古,能做到這一點完全要感謝大漢這些年的經濟發展。國庫充盈下,什麼事都好辦,而且也不用擔心幫了東蒙古就弄的自己無飯可吃,畢竟東蒙古地方雖大人卻少,就算暫時全部養起來也花不了大漢多少銀子。

東蒙古諸部這回是真正高尚了一回,沒用什麼人宣傳,便在大漢朝廷的統一調度下“共產主義”,“按需分配”起來,沒有人敢多占多取。畢竟東蒙古的統治者們也不是糊塗人,知道各部落雖不相互統屬,卻山連山、水連水,不管是誰那裏鬧了瘟疫,最後的結果都得蔓延到整個草原,再說送來的這些東西是大漢天朝統一調度的,而且幾乎牽涉到所有部落,誰要是敢搶,那簡直就是不要命了。

大漢在送物資的同時,為了防止東蒙古人做白眼狼,吃飽了肚子便揮師南下掠奪更多的物資,於是在**幹都司和西北調撥軍隊到邊境進行防備,同時還派人到東蒙古各部落傳話,隻要他們需要,大漢隨時可以出軍隊給予他們人力上的幫助。

上麵這些話很好聽,友情援助嘛,可是在表麵意思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東蒙古諸部經過這次大災,力量必然嚴重受損,人心離散是難免的,大漢將要借此機會加強對東蒙古的控製,如果有可能的話甚至會進行直接統治。

誰都有花花腸子,東蒙古的各部王公們能不能明白這個“危險”不好說,但話又說回來,就算他們明白又能怎樣?不要說現在已然倒了黴,就算平時沒出大災時,大漢如果想攻下整個東蒙古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大漢到現在依然沒有那樣做,已經是“天恩浩蕩”了。鬧完旱災,下一步必然是任人擺布的命,作為東蒙古的統治者,要想以後繼續占據高位,唯一的辦法隻能是老老實實聽話。

有了食物,人就不用怕挨餓;有了飼料牛馬就不會死亡,有了藥材,未起的瘟疫就可以壓下去。沒過多久,草原民族的人心算是穩定下來了。

然而人心安定以後另外一個大問題又出現了,東蒙古各部落雖然是逐草而居,但事實上卻各自有自己固定的地盤,這次大旱災雖然席卷整個東蒙古草原,但並不是說蒙古草原便赤地千裏,寸草不長了,一些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靠著河湖水澤的庇佑,雖然也受了些損失,但好歹保住了一些草場。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草場就是命根子,旱災造成的損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要想恢複怎麼也得到一年以後,而且還得老天爺配合,不再繼續下旱火。

在各地草場恢複之前,遊牧成了個大問題,於是受災的部落紛紛派人找那些還保存有草場的部落進行接洽,以期能借到一塊地盤休養生息,等待旱災結束。本來作為同一個老祖宗傳下的各部落互幫互助是應該的,然而這次旱災畢竟來的太大,那些受災小的部落雖然還保有一定草場,但大多也就夠自己用的,如果一個人的飯拿出來給三個人甚至十個人吃,那最終的結果隻能是大家一起餓肚子,再說大漢的援助也不是無限製的,誰要是僥幸躲過了旱災,豈能願意陪著別人一起倒黴。於是東蒙古各部矛盾驟起,衝突不斷。

然而打歸打,哭鬧的孩子還是得抱給娘,所以東蒙古各部在劍拔弩張中紛紛向陳鑫寫折子相互告狀,以求得到大漢朝廷的支持,保住或者取得生存之本的草場。

各部落的折子經理藩院譯文後送進了禦書房。麵對東蒙古人的這些針鋒相對的說法,陳鑫也頗為頭疼。這些東蒙古人可以算是“胡攪蠻纏”了,可是人家纏的有道理,總是為了有口飯吃。而且他們之所以向陳鑫上折子,雖然有靠著大漢國活的意思,但卻表明了真正把大漢當成宗主的意思,要不然也不會把本民族內部矛盾拿來讓陳鑫這個“外族”來處理,這是個好現象,說明大漢的影響力已經深入蒙古人心中,然而現象是好,問題卻不好解決,上百萬人幾乎在赤貧狀況下的吃飯問題哪有那麼好處理?

“這事……”在禦書房裏,陳鑫思慮著對七王說道,“現在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北邊若是有場雨便什麼都解決了,可老天爺哪裏肯那麼聽人的話?況且東蒙古各部地界分明,已經是上百年的規矩了,若是朝廷給他們重新劃分,難以服眾。此事……”

“皇上,這是好事。”七王並不讚同陳鑫的話,“東蒙古人既然讓皇上替他們裁決,說明他們凡事靠著朝廷,朝廷這次幫他們算是幫對了。其實蒙古人餓肚子的事朝廷也不必太過操心,自從太祖太宗將元虜趕回草原,這二百多年他們那裏少說也鬧了二十次大災,以前鬧災次次都出瘟疫,哪次不都過去了嘛。這次朝廷幫著他們,已經控製住了疫情,此事足以震懾蒙古人心,皇上何必再費心理會他們的內亂呢?坐等其成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