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的祖上陶侃雖然官做的不小,但是到老陶這裏,家業已經敗的馬上就要拜拜了。
陶淵明窮到什麼地步呢?
八歲的少年喪父,十二歲母親離世,人生三大不幸,小時候的陶淵明就先占了一樣。
所謂三大不幸,就是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家裏窮的叮當亂響,沒別的本事的陶潛得想辦法討錢養活家小,除了做官拿點工資,沒有別的能耐。
但是做官呢,他又看不慣官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再加上盤剝百姓,所以每次做官時間不長就撂挑子不幹了。
回到家裏的陶淵明,麵對著一個老婆一群孩子,肯定不會像那些一個孩子一群老婆那麼瀟灑。隻能磨磨生鏽的鋤頭,下地幹活。
陶淵明可能因為經常喝酒的緣故,估計也是酒後駕駛,所以他一堆孩子裏麵,有正常的,也有智商稍微低一些的。隻不過那時候科技不發達,沒有這專家那學者的,自然不知道是酒後駕駛惹的禍。
至於陶淵明到底有幾個孩子,我是沒統計過,反正大家知道他孩子挺多就行了。
老陶要下地幹活,幾個孩子在家耍著玩,其中一個估計學了六百年以後的司馬光,把家裏的水缸砸爛了。和司馬光不同的是,缸裏並沒有小孩。
等陶淵明回來,看著碎了一地的缸,隻能無奈的搖頭苦笑。自家孩子不舍得打,即使打了,沒有鋦大缸的也修不好,隻能攢錢再買。
缸錢還沒攢夠呢,又出問題了。
晚上孩子們想看會兒書,得點蠟燭啊。陶淵明在地裏麵忙活一天,回家累的不行。自斟自飲喝幾杯小酒,安排孩子們睡覺時候一定要把蠟燭熄滅。因為一來蠟燭屬於當時的高端產物,不能也不舍得浪費。二來過去都是木頭家具,也容易出現危險。孩子們答應的很爽快,陶淵明也就放心回房間睡覺了。
睡夢中覺得有股刺鼻的味道,接著聽到孩子的哭聲,陶淵明猛然驚醒,情知不妙,急忙跑出去。果然,孩子們住的房間火光衝天。
這時候說什麼都沒用,趕緊救火才是正道。隻不過水缸砸壞了還沒買,取水成了問題。等把孩子從火光中救出來,房子也幾乎燒沒了。
落魄到買個水缸的錢都沒有,當然也請不起工人蓋房子。實在沒辦法的陶淵明,隻能違著心,出仕做官。
說來也怪,官場好像是他們家開的一樣,想做官隨時有職位在等著陶淵明。不想幹了,把公章一交,隨時撂挑子。
最後一次出仕,任彭澤縣令僅僅八十天,如果趕上財政緊張,工資可能都沒拿到手,就辭職不幹了。從此之後,陶淵明再也沒有做官,專心隱居在田園。
老陶愛喝酒,著有《飲酒》二十首,詩中將喝酒的那些事,表達的很清楚。
首先這位老兄不愛串門,也幾乎不跟別人吆五喝六的一塊喝,經常獨飲。
並且酒量還非常大,開篇就說自己無夕不飲,顧影獨盡。說明每天都得喝點,都是自己吃獨食。
組詩其一也說了,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說明隻要有了酒,白天黑夜他管不著,隻管開喝。
那麼,窮光蛋一個,有錢買酒嗎?
是偷是搶還是乞討?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