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龍子龍孫上(1 / 1)

在封建時代,妻妾成群是地主階級的特權。作為全國最大的地主,朱元璋自然也是有眾多的女人。

除皇後外,朱元璋有無數的妾,依照地位高低,封為貴妃、妃、嬪等職位。

妻妾既然成群,那麼兒女自然就多了。朱元璋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至於孫子、曾孫實在是數不過來。

後宮的妃嬪從民族來說,有漢人、蒙古人、高麗人;從來源而論,有搶來的,有從元朝接收的,有陳友諒的,有即位後全國征選的。

朱元璋從小沒有接受係統的教育,長大起兵後愈發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所以,朱元璋對諸子的教育特別看重。

他在宮中特建藏書閣,貯藏古今圖籍,以供諸子閱讀。此外,他還征聘四方大儒教育太子和諸王,輪班授課講學。

授課師傅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人物是宋濂,他前後幾十年專門負責教育皇太子,講曆史典故,講前朝興衰,講國家禮法。皇太子也盡心受教,言必稱師傅。

博士孔克仁奉命為諸王講授經書,諸功臣子弟也奉詔入學。

朱元璋曾親自召集老師們製訂教子方案,並對他們說:“有一塊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找好玉匠才能成器。

人家有好子弟,不求明師,豈不是愛子弟反不如愛金玉?好師傅要做學生模範,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來。”

他要求老師們以實學教導,不要學一般文士,隻是背誦辭章,毫無用處。

他還親自在皇宮大殿上,嚴肅訓導太子和諸王,他說:“古代的君子,德充於內,又表現在外,所以器識高明,善道日多,惡行邪辟都退避三舍。

自己修德已成,必能服人,賢者集繞你的周圍,不肖者遠遠避開。若能進德修業,則天下國家未有不治,否則就沒有不失敗的。”

皇太子的學問重要,德行更重要。所以,在皇太子左右,除了儒生、經師以外,朱元璋又選了一批有德行的端正人士,做太子賓客和太子諭德。

這些人的職務便是將“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古今君王成敗,民間百姓之事”講給皇太子聽,以求皇太子明心正德。

在這樣的教育下,皇太子成長為一名溫文爾雅的儒生。之後,便是指導皇太子參與政事,開始政事實習。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下令今後政事並啟皇太子處分,然後奉聞。同時,朱元璋時不時教導皇太子如何治國理政,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君王。

朱元璋告誡皇太子要記得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邪佞;一是勤,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才不會牽於文法。

因為元朝不立太子,所以引發無窮的政變和殘殺,導致政治動蕩和國運祚短。

朱元璋吸取元朝的教訓,在做吳王時,便立長子朱標為世子,即皇帝位後又立為太子。

為了避免太子與朝臣有間隙,朱元璋便以朝廷重臣兼任東宮臣僚,一心一意地想將太子培養成理想的繼承人。

太子朱標也很爭氣,治國理政是一把好手,而且他不像朱元璋一樣暴脾氣,對待臣子十分寬厚,很得朝臣愛戴。

然而,天不遂人願,理想終歸敵不過命運。曆史給朱元璋留下了一個莫大的悲哀,為大明二百多年的曆史打了第一個繩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