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年宇多天皇即位時,任藤原時平為“藏人頭”。在藤原基經死後,宇多天皇於(陰)二月底準許菅原道真升殿,即進入朝廷。又補他為藏人頭,然後升時平為參議。參議是能夠參與朝政,議論國家大事的重要職務,其地位僅次於大臣和納言,一般從大辨、近衛中將、藏人頭、左中辨、式部大輔等位階列入三位的高官中任命。所以時平雖然比菅原道真小二十七歲,但地位卻比菅原高。
同年(陰)三月,菅原道真又任式都少輔。(陰)四月兼左中辨,不久辭去了藏人頭職務。
892年,宇多天皇大力開展修史事業。(陰)五月初敕命源能有、藤原時平修撰《日本三代實錄》。所謂三代,就是指清和、陽成、光孝,包括857年到887年間三十年的曆史。稍後一些,又敕命菅原道真撰進《類聚國史》。《類聚國史》的要求,就是把《日本書紀》、《續日本紀》、《續日本後紀》和《文德天皇實錄》五部史書,按神抵、帝王、歲時、音樂、政理刑法等部類分類編輯。對菅原道真來說,這是很大的榮譽。到同年(陰)十二月,他又兼左京大夫,並奉敕在清涼殿進講《群書治要》。
893年(陰)二月,菅原道真也被任參議,並兼式部大輔。當時任參議的還有源真恒、藤原有穗、源湛等。以能力而論,自然菅原道真要高明得多。而藤原時平又走前一步,已升為中納言了。[4]同月,菅原道真又由左中辨升為左大辨,(陰)三月,又兼勘解由長官。(陰)四月,宇多天皇立敦仁親王為太子,又命菅原道真為東宮的輔導人員“chun宮亮”。(陰)九月,菅原道真撰進《新撰萬葉集》。從這樣的升遷過程,可以看得出宇多天皇在特別提拔他。分析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下列三點:第一,在“阿衡事件”發生時,一般儒生都不敢表明態度,而菅原道真特地為此上書藤原基經。表麵從藤原基經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而實際上是為橘廣相解脫困難,進一步說,也使宇多天皇脫出了困境。第二,宇多天皇長期受藤原基經的壓抑,在基經死後,就培養與藤原北家相對立的自己的力量。於是他看中了菅原道真。第三,菅原道真不僅是個文人,而且有辦事能力,比當時同輩人強些,也許宇多天皇認為足可以信任。
這種情況,藤原北家係統的貴族當然看得出來,藤原時平必然有所覺察。這股傳統的貴族勢力正在找一個排擠菅原道真的機會。
894年(陰)八月,宇多天皇任命菅原道真為遣唐大使,左少辨紀長穀雄補副使。
可是,他麵對當時的現實,於(陰)九月十四日提出了《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原文如下:
右臣某。謹案在唐僧中瓘去年三月附商客王納等所到之錄記,大唐調弊,載之具矣。更告不朝之間,終停入唐之人。中瓘雖區區之旅僧,為聖朝盡其誠,代馬越鳥,豈非習性。臣等伏檢舊記,度度使等,或有渡海不堪命者,或有遭賊遂亡身者,唯未見至唐有難阻饑寒之悲,如中瓘所申報;未然之事,推而可知。臣等伏願以中瓘錄記之狀,遍下公卿博士詳被定其可否。國之大事,不獨為□身,且陳欵誠,伏請處分。謹言。
這篇狀文,主要說明唐朝情況凋弊以極,沒有派使去的必要;如果派去,恐有“難阻饑寒之悲”。在此之前,在(陰)七月中已將中瓘送來的“錄記”上報。《菅家文草》也載有《太政官牒在唐僧中瓘報上表狀》:
牒奉敕者中瓘表悉之。久阻兵亂,今稍安和。一書數行,先憂後喜,□源茶等準狀領受。誠之為深,溟海如淺。來狀雲:溫州刺史朱褒特發人信,遠投東國,波浪眇焉,雖感宿懷,稽之舊典,奈容納何,不敢固疑。中瓘消息,事理所至,欲罷不能。如聞商人說大唐事之次多雲:賊寇以來,十有餘年,朱褒獨全其部,天子特受忠勤,事之仿佛也。雖得由緒於風聞,苟為人君者孰不顧耳以悅之。儀製有限,言申誌屈。迎送之中,披陳旨趣。又頃年頻災,資具難備,而朝議已定,欲發使者,辨整之間,或延年月。大官有問,得意敘之者,準勅牒送,宜知此意。沙金一百五十小兩,以賜中瓘,旅庵衣缽,適支分□。故牒。
參照這兩個文件,雖然有些文句還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大體上可以認識到,唐昭宗在風雨飄搖的形勢下,還由溫州的朱褒通知日本已經好久沒有派遣使節,而日本方麵因為連年發生災禍,派遣有困難。在(陰)七月中還想“或延年月”,而(陰)八月中突然任命菅原道真為遣唐大使,未免有些突然。或許暗地裏有什麼政治謀劃在起作用,亦未可知。菅原道真處於被動的地位,於是索性把該不該廢止遣唐使的基本問題提出來,請公卿公開討論。到(陰)九月三十日,宇多天皇終於停罷遣唐使。如果沒有宇多天皇對菅原道真的支持,照前一次小野篁副使稱病不去而被流放隱岐島的事例[5]來處理,菅原道真也會被流放到偏僻地方去的。可是這一次卻一點也沒有影響菅原道真的政治生活。
菅原道真這樣做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廢止遣唐使,對他祖父清公以來兩代的傳統來說是一種背叛;而另一方麵更容易被人指責不敢冒風濤之險,是一種儒怯的表現。但菅原道真畢竟勇敢地根據事實提出廢止之議,當時的事實是:(一)唐朝已經調弊之極,戰亂頻發,遣唐使即使上陸後,還會經曆許多艱難險阻,而不見得會有多大收獲;(二)北邊新羅勢力侵及對馬島一帶,南邊北九州一帶海盜猖獗,遣唐使船隻無法保護。在這些具體事實麵前,終於把維持了二百六十四年的遣唐使傳統徹底結束。
我們還很難推測,委任菅原道真是否是又一次排擠他的陰謀。也許宇多天皇的好大喜功的心理被人利用了,他本人還以為菅原道真一定樂意這個任命;不料菅原道真根據當時中國的情況從根本上否定了遣唐使的派送,這才使他猛醒過來,取消了這次任命。藤原集團的人自然會從不服從詔命這一點對菅原道真進行誹謗,但陰謀已經露出破綻,無濟於事了。
現在再從晚唐的情況來看,菅原道真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在黃巢農民大起義被鎮壓後,中國各地擁兵割據的軍閥互相攻占,唐朝朝廷已經失去威信。所以,“不朝之問”是否來自唐昭宗(889一904年)很是可疑。溫州刺史朱褒,是在882年由浙東觀察使劉漢宏招安的。他在溫州獨霸一方,朝廷遣使,也不奉詔。890年他把刺史讓給他哥哥朱誕,894年又交給他另一個哥哥朱著。[6]他這樣的人能傳達朝廷的旨意嗎?如果菅原道真信以為真,當上遣唐使,即使平安抵達溫州或其他港口,他的使節團的遭遇可想而知,所以菅原道真的確有先見之明。
在中日關係史上,由於一般隻講到838年以藤原常嗣為首的遣唐使為止,對這次遣唐使的廢止沒有加以深入分析。或許還有人以為此舉出於菅原道真對中國文化的不理解,對唐朝的不友好態度。而事實上,菅原道真卻是一個累世研習中國典籍、深知唐朝實際情況的人。近來日本又有人認為菅原道真已經具有建立日本文化的自信心,所以決心不再向唐文化學習,此舉對日本文化的獨立發展有巨大的貢獻。那又未免誇大了它的作用。我們仔細查看菅原道真的著作,還看不出他有這樣的想法。他深深沉浸於中國文化之中,但對不合時宜的這種政治行為又竭力反對。
這次風波過後,菅原道真仍然官運亨通。895年年初,兼近江守,(陰)十月,敘從三位,任中納言,(陰)十一月,又兼東宮的權大夫。在名義上,藤原時平是東宮大夫,那是因為依然照著家督的傳統,而擔任實際輔導的卻是菅原道真。
896年(陰)八月,菅原道真又兼民部卿,並處理一些官田問題。(陰)十一月,他的長女進入宮內,他也成為外戚。他和宇多天皇的關係越來越接近,而他自身也逐漸受到藤原北家以外的官吏的反對。897年(陰)六月,藤原時平任大納言、左大將,而同一天,菅原道真也任權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藤原北家從良房、基經以來的權勢,本來要高出以文章世家的菅原家不知多少,這次卻有些旗鼓相當了。
同年(陰)七月,五十三歲的宇多天皇讓位,太子繼位,是為醍醐天皇。醍醐天皇即位時才十三歲,宇多天皇寫下了《寬平卿遺誡》,就公事儀式、任官敘位、臣下賢否以及動作、學問等都留下了懇切的訓誡。而總的情神是要警惕藤原北家的權勢抬頭,並強調了菅原道真的功勞。[7]醍醐天皇即位時,菅原道真升正三位,不久兼中宮大夫。
當時的朝廷,至899年時,藤原時平為左大臣,菅原道真為右大臣。菅原道真當時曾提出辭退,但沒有實現。
900年年初,醍醐天皇秘密地想任右大臣菅原道真為關白。如果實現,他就會超越藤原時平的地位,這是相當危險的,菅原道真堅決推辭掉。他又屢次請辭右大臣[8]以及右近衛大將,終於皆未辭掉。同年(陰)八月,他把菅原清公的《菅家集》六卷、菅原是善的《菅相公集》十卷和他自己的詩文集《菅原文草》十二卷,合成《菅家三代集》進獻,醍醐天皇為此著實稱讚了一番,認為勝過了白居易。[9](陰)十月他父親的門生、文章博士三善請行寫信給他,勸他急流勇退。[10]當時的政治形勢已經可以看出,菅原道真已經被夾在天皇集團勢力與藤原北家勢力之間了。菅原道真越受醍醐天皇信任,越成為藤原時平的對立麵。
不滿意菅原道真的還有如源光這樣的大貴族,他是仁明天皇之子而降為臣籍的。他於891年任中納言,899年任大納言。他也不甘心居於菅原道真之下,就和藤原時平勾結在一起。
到901年(昌泰四年)正月七日,菅原道真敘從二位。這是菅原道真登峰造極的時候,可是危機四伏,悲劇即將出現。
貶官死去
政治風雲的變幻,不是參與機密的人是不容易掌握真相的。901年(陰)正月七日,菅原道真才敘從二位,而二十五日就被貶官,離開朝廷,到太宰府(在今福岡縣)去當“權帥”。
《日本紀略》載當天:“諸陣警固。帝禦南殿,以右大臣從二位菅原朝臣任大宰權帥,以大納言源朝臣光任右大臣。”在《政事要略》卷二十二載有宣命原文:
而右大臣菅原朝臣出自寒門,俄上居大臣,而不知止足之分,有專權之心。以佞謅之情,欺惑前上皇之意……欲行廢立,離間父子之誌,淑破兄弟之愛。詞者辭順心逆,是皆天下所知,不宜居大臣之位。
由此可知,因為醍醐天皇得知菅原道真企圖廢立,這才激起了他的憤怒,不得不采取嚴厲措施。文中提到上皇,那就是宇多天皇,當時雖已皈依佛教,稱為法皇,但仍健在。他對這件事采取什麼態度呢?據《日本紀略》載:
三十日,太上皇禦幸左衛門陣。官人以下衛士不下胡床。上皇通夜不還,二月一日,上皇還本宮。
當時,宮廷的警衛已經掌握在菅原道真的反對派的手裏,所以連宇多法皇本身在左衛門前堅持了很久,也沒有讓他進宮,而且極不禮貌。據記載,當時掌握宮門警衛的是藤原菅根(856—908年)和紀長穀雄。藤原菅根是由菅原道真推薦,任參議、文章博士;紀長穀雄在菅原道真任遣唐大使時任命為副使,他的文章博士也由於菅原道真的推薦,表麵上還私交很好;可是他們兩人都已投入了藤原時平的懷抱。
至於宣布中的“淑(?)破兄弟之愛”,當然是有所指的。原來醍醐天皇的三弟齊世親王是菅原道真的女婿,於是利用這層關係,給菅原道真套上了想廢醍醐而立齊世的圈套。這個陰謀自然出於藤原時平,醍醐天皇的生母是藤原胤子,她是藤原高藤的女兒。藤原高藤的父親藤原良門因為是庶出,不能與藤原良房相比,但醍醐天皇總與藤原北家有血緣關係,這就使藤原時平有了內線。齊世親王的母親則是橘廣相的女兒橘義子,更會引起藤原時平的憎惡感情。醍醐天皇雖然長期受過菅原道真的教導,但是一旦事關自己皇位,那就不菅一切,一下翻臉,把宇多天皇給他的《寬平禦遺誡》也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關於這個問題,在日本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認為菅原道真完全是被誣,他本身毫無這種想法;一種認為宇多法皇有這種意圖,而菅原道真是代人受過;還有一種認為菅原道真也有此意圖。我們從菅原道真的一貫作風來分析,可以認為他具有一種守正不阿的精神。他做東宮“權大夫”時,對太子過分嚴厲也許有之,如果說他在醍醐天皇繼位後又想廢掉他,另立自己的女婿,恐怕是不可能的。但他把第三個女兒嫁給齊世親王,的確留下了一個給藤原時平可乘之機。這個主意也可能是宇多上皇出的,菅原道真不過奉命罷了。所以後來發生這件事的時候.宇多法皇親自想來保他。宇多法皇的出麵,甚至不僅想保菅原道真個人,而想繼續貫徹地反對藤原北家的主張。可是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也不得不嚐到了閉門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