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的通儒菅原道真(1 / 3)

平安時代的通儒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公元845-903年)幼名叫阿吉(一作阿呼),是平安時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經抵製過藤原大貴族集團的專權。他死後,被祀為“天神”,長期留存在日本現實的生活之中,迄今參拜不絕。他的著作,也已經成為日本寶貴的文化遺產。本文擬作一些粗淺的介紹。

文章博士世家

845年,菅原道真出生在一個世襲的文章博士的家庭。

博士這個名稱,中國在戰國時期就有,無疑地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而文章博士則是日本特有的官職。文章博士,由菅原和大江兩家世襲。

他的祖父管原清公(770—842年)曾於804年隨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呂、副使石川道益前來中國,在遣唐使團中任判官職。

次年六月,菅原清公隨著大使、副使安全回日本。以後,他大力提倡引進唐朝的宮廷服飾、朝儀和舞蹈等。819年任文章博士,進講《文選》、《後漢書》等。他參加了《令義解》、《淩雲集》、《文華秀麗集》的編纂。菅原道真誕生時,菅原清公已死,但從小生活在這個深受唐朝文化影響的家庭,耳濡目染,使他對中國的文化特別愛好。

他的伯父菅原善主,也於838年隨遣唐大使藤原常嗣到過中國。據圓仁(794—864年)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他掌管這次遣唐使團的第四舶。可見他的家庭與遣唐使的關係特別密切。

父親菅原是善(812—880年),排行第四。在菅原道真出生的845年任文章博士,後於847年任東宮學士,851年進講《文選》。當時正是中國文學傳入日本後的全盛時代,出現了不少漢詩文家,小野篁、大江音人等的詩都很有名。菅原是善的詩,被稱為“藻思華瞻,聲價尤高”,詩中含有崇佛的傾向。

菅原道真幼時身體很弱,生過大病。他母親為此向觀音菩薩許願,她臨死時(872年)還叮囑孩子要還願。十一歲時(855年),菅原道真從父親的門人島田忠臣(828—892年)學習,在《菅家文草》[1]中所載的第一首《月夜見梅花》,就是那一年的作品。島田忠臣有一個中國式的姓名,叫田達音,他很喜歡白居易的詩,這對菅原道真的詩風有一定影響。十五歲,菅原道真加冠,同年與島田忠臣之女訂婚。

當時,文章博士之下有文章生二十人,要當文章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菅原道真把考文章生比作唐朝考進士,為了考取文章生,他特別發奮,其父每天命題要他做詩。十八歲時,菅原道真考取了文章生。

文章院內的氣氛比較平靜,而朝廷大貴族之間的鬥爭一直非常劇烈。866年發生了“應天門之亂”,宮內發生火災,燒掉了正門應天門和棲風、翔鸞兩樓。大貴族之間,乘此互相傾軋,大納言伴善男認為是左大臣源信放的火,右大臣藤原良相命令參議藤原基經逮捕源信。太政大臣藤原良房根據檢舉材料,認為證據不足,加以阻止。不久有人認為是伴善男和他的兒子放的火,於是伴善男和有關的人相繼被逮捕判罪。真相究竟如何,後世也搞不清楚。這樣的大事件,對青年時代的管原道真的衝擊一定很大。尤其他的母親出身於伴氏,也許多少受到影響。

867年,菅原道真被提拔為文章得業生。870年應方略試,由大學少內記都良香(834—879年)主試。這次考試通過後,菅原道真就走上了“學優而仕”的道路。

仕途曲折

當時,正是藤原北家[2]的權勢蒸蒸日上的時期。藤原良房以外戚的地位於857年當上太政大臣,次年奉戴九歲的清和天皇並自任攝政。在菅原道真通過方略試之後兩年,藤原良房死去。其嗣子基經就任右大臣並任攝政。

菅原道真於871年任“玄藩助”,這是治部省的下屬機構,掌菅左京和各地寺院僧尼名籍,並負責臨時接待外國使臣。“玄蕃助”是比“玄蕃頭”隻低一級的官職。就在這一年,藤原基經的長子時平出生了。這個比他小二十七歲的貴族,後來成為迫害菅原道真的主要人物。

同一年,清和天皇敕命藤原基經、南淵年名、大江音人、善淵愛成,都言道、島田良臣等修撰《文德天皇實錄》。由於和島田良成的親戚關係,菅原道真對這個修史事業一定比較關心。而且這個工作經過一度停頓而重新修撰時,他的父親菅原是善也參加了。等879年撰成後,序文也是菅原道真寫的。

菅原道真的詩文當時已很聞名,藤原基經對他頗為賞識,他和其他貴族的奏章常由菅原道真起草。不久菅原道真又轉到中務省的少內記的職位上去,為天皇起草詔敕,在《菅家文草》中還留著不少詔敕的底稿。

874年初又轉任兵部少輔,是僅次於卿和大輔的官職,相當於中國的侍郎,到二月再轉任民部少輔。

876年(陰)四月,宮內太極殿大火。(陰)十一月清和天皇讓位陽成天皇。陽成天皇才九歲,次年正式即位,藤原基經繼續攝政。877年菅原道真又轉式部少輔。這一年,他祖父菅原清公的學生,當時的大學者大江音人逝世。同年(陰)十月,菅原道真正式任文章博士,接上了菅原家的正統。他擔任這個官職時,接受了他父親小心翼翼的訓誡。他有《博士難》一首道出了當時的心情:

吾家非左將,儒學代歸耕。

皇考位三品,慈父職公卿。

已知稽左力,常施子孫榮。

我舉秀才日,其裘欲勤成;

我為博士歲,堂楊辛經營。

萬人皆竟賀,慈父獨相驚。

相依何以故,曰悲汝孤煢。

博士官非賤,博士祿非輕。

吾光經此職,慎之畏人情。

始自聞慈海,履冰不安行。

四年有朝儀,令我授諸生。

南麵才三日,耳聞誹謗聲。

今年修學牒,取舍甚分明。

無才先舍者,讒口訴虛名。

教授我無失,選舉我有平。

誠哉慈父令,誡我於未萌。

從879年起,菅原道真代巨勢文雄向陽成天皇進講《後漢書》、《禮記》、《群書治要》等書。據史書記載,陽成性情狂躁,大概菅原道真也隻有謹慎從事。

880年夏天,菅原道真受到了莫名其妙的懷疑。原來大納言藤原冬緒發現了誹謗自己的匿名詩。因為詩作得很好,就懷疑出自菅原道真的手筆。菅原道真自己寫了一首《有所思》的古詩,表明心跡。自注中說:“餘甚慙之,命關天也。”詩中說:“一人來告我不信,二人來告我猶辭,三人已至我心動,況乎四五人告之。雖雲內顧而不病,不知我者謂我癡。”真是無風起浪,弄得無法辯白,隻有自歎命苦。

禍不單行,883年他失去了長子阿滿,又死去了一個弟弟,在家庭中也充滿著悲痛。

當時陽成天皇漸漸長大,對他的舅舅藤原基經的話漸漸不聽了。藤原基經終於在884年迫使陽成天皇讓位,而立仁明天皇之子為光孝天皇。光孝天皇即位時,已經五十五歲,雖然他的母親也出於藤原家,但和基經不是近親,為此他特別感激基經,萬機都讓先行稟告基經,然後奏聞。

886年(仁和二年),菅原道真被任讚岐守,為此他不得不辭去式部少輔、文章博士和遙領的加賀權守。讚岐相當於現在四國的香川縣,菅原道真必須離開朝廷,到那裏去上任,任期四年。這個職務對擔任十年文章博士的菅原道真來說,不能說是升遷,當然並非出於他的本意。在他被任命後不久的內宴上,藤原基經行酒對他麵前,吟了一句白居易的詩“明朝風景屬何人”,叫他做詩,菅原道真“心神迷亂,才發一聲,淚流嗚咽;宴罷歸家,通夜不睡,默然而止如病胸塞。”可見他對這次出任地方官,滿懷傷感。在藤原基經的錢別宴會上,他吟了一首《祖國東閣餞席》:

為吏為儒報國家,百身獨立一恩涯。

欲辭東閣何為恨?不見明春洛下花。

雖然他知道當地方官也是報國的一條途徑,但是離開京都畢竟是一件令人惆悵的事情。在《北堂餞宴》中,更透露了他的本心:

我將南海飽風煙,更妬他人道左遷。

倩憶分憂非祖業,徘徊孔聖廟門前。

他認為自己是文章博士世家,去做地方官不是他家的傳統。因此在孔廟前低首徘徊,不能自己。

可是一到讚岐,他就巡視州府,了解民間疾苦。他的《寒早》十首,充分反映了他對人民苦痛的同情。第一首是詠“走還人”的。“走還人”就是因生活困難而逃亡他鄉,卻在他鄉也無法維持生計,不得已重新回到故土的人。當地的情況是“地毛鄉土瘠,天骨去來貧。”他感到自己有責任,所以說:“不以慈悲係,浮逃走可頻!”。第二首是寫從他鄉流浪到讚岐來的人,也就是“浪來人”。他們都是“欲避逋租客,還為遭責身。鹿裘三尺弊,蝸舍一間貧。負於兼提婦,行行乞與頻。”下麵八首,對“老鰥人”、“夙孤人”、“藥圃人”、“驛亭入”“賃船人”、“釣魚人”、“賣鹽人”、“采樵人”都表露了他的惻隱之心。這十首詩反映他接觸的社會麵比較廣,理解比較深刻。888年從春天起,就不下雨。(陰)五月中,他在城山祈雨,願“八十九鄉、二十萬口,一鄉無損,一口無愁。”這雖然是一種迷信行為,但他的本心還是不錯的。他的七言二十韻的《行春詞》中,敘述了他處理政務的情況:

過雨經營修府庫,臨煙刻縷辨溝塍。

遍開草褥冤囚錄,輕舉蒲鞭宿惡懲。

尊長思教卑幼順,卑貧恐被富強淩。

安存耄邁飧非肉,賬恤孤煢餓曲肱。

襤樓家門留門主,耦耕田畔立尋朋。

他的“行春”,實際上是深入了解民情。他的生活態度也是認真的:

回轡出時朝日旭,墊中歸處暮雲蒸。

驛亭樓上三通鼓,公館窗中一點燈。

他模仿白居易的《新豐拆臂翁》所寫的《路遇白頭翁》,反映了讚岐十幾年前的情況:

貞觀末年元慶始,政無慈愛法多偏。

雖有旱實不言上,雖有疫死不哀憐。

四萬餘戶生荊棘,十有一縣無炊煙。

後來幸虧有安信興行、藤原保則相繼任讚岐守,才挽救了這個疲弊的局麵。菅原道真也願意以他們為榜樣,盡他的責任。讚岐的幾年,對形成他的人生觀一定有較大的影響。

887年,光孝天皇死去,字多天皇由藤原基經推舉繼位。次年,就發生了所謂“阿衡事件”。阿衡,初見於《詩經、商頌、長發》:“實維阿衡,左右商王”。當時日本因為文章博士橘廣相在字多天皇對藤原基經的敕答中引用了典故,造成宇多天皇與藤原基經的矛盾。藤原基經家的侍讀藤原佐世認為,阿衡是隻有位而沒有職掌的官,既然敕答中說藤原基經是阿衡,那就是要基經不參與實際政務。於是,藤原基經就此怠工,不理政務,形成停頓的狀態。宇多天皇為此不得不下詔表明,引用阿衡不是他的本意。可是藤原基經仍不滿意,堅持要處罰橘廣相。宇多天皇未即位前即以橘廣相為師,橘廣相又把他的女兒配給即位前的宇多天皇,所以這一次的糾紛,實際上是天皇與藤原關白家的鬥爭[3]。菅原道真因為遠在讚岐,沒有直接參加討論,但是他卻支持橘廠相,寫了一篇《奉昭宣公(基經)書》,說明借此對有功於天皇家的橘廣相加以處罰,實在沒有什麼好處。結果這封信使藤原基經回心轉意,橘廣相由此避免了貶謫。

可是不久他就被卷進種種政治風波,雖然他調任讚岐守的原因不很清楚,但總不能說順利,他已經嚐到了“蕩蕩一生長□□”的苦味。

站在藤原集團的對立麵

890年(寬平二年)菅原道真任滿,從讚岐歸京。這是一個新的仕途的出發點,可是心境還是鬱鬱不得誌。

這一年(陰)五月,橘廣相死去;(陰)十月底,藤原基經也病倒了,拖到次年正月也就撒手西歸。宇多天皇與藤原基經的矛盾至此告一段落,政治局麵發生新的變化。

藤原基經死後,沒有人繼任太政大臣,也沒有人任攝政或關白。左大臣仍是源融,他原來是嵯峨天皇的皇子,後賜源姓,降為臣籍。在廢陽成天皇時,他很想登基,但為藤原基經所壓製,從872年起,一直任左大臣。新任右大臣的藤原良世,也不是藤原北家的嫡係。值得注目的是藤原基經的長子藤原時平(871一909年)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