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之亂之後,司馬氏疲於內戰,國力日漸空虛。
匈奴人劉淵趁勢起兵,胡人大舉入侵,南下牧馬,中原大地幾經淪喪。
凡胡人所過之處,家破人亡,屍骨遍地。
伴隨著戰亂而來的,往往是大麵積的饑荒,隨後就是更可怕的瘟疫。
由於戰亂頻仍,許多地方的百姓為了避難,被迫拖家帶口,流走他鄉。
亂世出流民,流民擾亂世。
西晉官府無力安置,隨著五胡湧入,地方政權尚且朝夕不保,根本無暇顧及流民。
所以當時流民之多、遍布之廣,達到了曠世空前的境況。
漸漸的,各地就形成了大規模的流民集團。
我們把乞活軍的發展史大致分為三段。
初期的乞活軍,還不能稱作是一支軍隊,充其量隻能是一支規模龐大的流民。
而這支流民的目標也隻有一個。
那就是吃飽飯,活下去。
哪裏有糧食,他們就奔著哪裏去。
地方豪強和官府也深為其擾,因為流民所到之處,往往就意味著大規模的搶糧運動。
這些餓極了的流民為了一口吃的,甚至不惜和地方官府以及地方豪強發生衝突。
為防止流民哄搶,各地紛紛組織武裝防範。
而流民受到攻擊,就要自衛,也逐漸自發形成了自己的武裝。
這一特點,其實跟漢末的黃巾軍十分相像。
但是初期的流民集團,並沒有什麼戰鬥力。
他們通常是揮舞著幹活用的農具,木棍,砍柴刀,總之一切能找到的武器。
後來隨著戰亂的加深,有人發現了這支流民集團的可用之處。
於是大規模的流民被人組織了起來,有人發給他們武器,給他們飯吃,領導他們,整合他們。
流民集團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首領,乞活軍的發展也隨之來到了第二階段。
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自稱漢王,建立漢趙政權。
西晉燕王司馬騰整合幽州流民十多萬人,南下冀州覓食。
覓食,沒錯,你沒看錯。
這一操作在五胡亂華時期很常見,胡人南下入侵中原,大肆屠殺漢人,所過州郡,都被洗劫一空。
沒有人種地,田地就荒蕪,田地荒蕪,朝廷就收不上來糧食,百姓也沒有飯吃。
在曆史上,冉閔兵敗的原因爭議頗多。
公元352年,冉閔在攻克襄國,消滅石氏之後,軍中斷糧數日,四處征糧無果。
無奈之下,冉閔率軍於常山,真定一帶覓食。
而燕國大將慕容恪也正是抓住了這個時機,親率數萬燕軍精騎南下,最終兩軍在魏昌城相遇。
冉閔軍斷糧許久,軍士疲敝,亟待整休,而對麵是養精蓄銳,數倍於己的燕軍。
可見曆史上冉閔兵敗的直接原因居然是因為出去覓食,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
話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