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眼前就是正殿了。正殿外兩邊都是橫向的長廊。長廊裏設有供官員們歇息之用的座位。眾人來到廊下,各自尋找合適的地方或坐或站。這時,長廊裏開始熱鬧起來。
最引人注目的是令尹子蘭和身後亦步亦趨緊跟的靳尚、左州侯、右夏侯、鄢陵君、壽陵君一夥。他們穿行於眾官吏之中。官吏們有的躬身施禮問候,有的恭立廊側讓道……
他們旁若無人地一邊走,一邊談論著:
“聽說景差大夫奉旨去了鄢邑,不知所為何事?”
“嘻嘻!你這順風耳難道對這麼大的事會一無所知!你是不是在向令尹大人……”
“豈敢!豈敢!下官這不剛聽到絲絲風聲,就忙著向令尹、靳大夫報信來了嗎?”
“哈哈,左州侯忠心可嘉呀!”
“你一非國家重臣,二又與此事毫無幹係,緣何無緣無故要問此事呢?”
被子蘭搶白了一通的左州侯連忙分辨:“嘻嘻!下官雖非國家重臣,但說不定與此事還真有關聯哩!”
老臣靳尚在一旁發話了:“文人曆來相輕,隻要別人略高自己一籌,便會生嫉妒之心。莫非大王所召的那個既能詩辭,又善音律的博學鴻儒會……”
子蘭轉過頭來問:“嗨!先別爭爭嚷嚷了。究竟大王所召的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們可知詳情?”
靳尚對身邊的右夏侯說:“此人是你好友景差所薦,又是景差奉旨親召,景差大夫所召之人的根底,你是不會不知道的,快說給我們聽聽吧!”
右夏侯見一向趾高氣昂的三朝元老竟然如此和氣地對自己說話,心裏好不得意:“我雖對所召之人一無所知,但那人是景差大夫同窗好友卻是無疑的。景差大夫又經常向我提及,那人姓宋名玉,字子淵,本宋國人氏,宋國滅亡時,流浪至我大楚鄢邑定居。此人不僅學富五車,才冠當代,而且麵如冠玉,目似朗星,身材魁梧,舉止文雅,簡直就是當今首屈一指的美男子……
鄢陵君插話:“來了個景差,我等在大王心目中便突然矮了一大截。如果再加上個宋玉,隻怕像令尹、靳尚大夫這樣的元老重臣……”
子蘭聽鄢陵君的話不對頭,鄢陵君也不分個輕重,這是什麼場合?要知道這周邊都是耳目呢,於是狠狠地剮了他一眼,壓低了嗓音嚴厲地訓斥道:“多嘴!”然後急忙叉開了話頭:“景差所召的宋玉明夜到達。我兄王為試探那宋玉究竟才有多高,已經安排好了一場大戲。我們如今什麼也不必問,什麼也不必說,等看過那場大戲再做道理吧。”
壽陵君這才省悟到自己說溜了嘴,慌忙躬身一揖:“令尹大人說得是。”
2
滿天星鬥與宮中透出的燈光相輝映。
“君王夜晏,歌舞翩躚。大王有旨,令尹子蘭、上大夫靳尚與文武百官上殿囉!”
楚宮裏華燈結彩。楚襄王高踞寶座。王座左右各設一席。王座前是一方舞池。舞池兩側都是筵席。
群臣魚貫而入跪地齊呼:“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楚襄王滿麵春風:“眾卿平身,賜座!”
群臣:“謝大王!”
子蘭入王座左側席,靳尚入王座右側席,其餘官員文左武右紛紛入席。
楚襄王顧環視一周,問道:“景差何在?”
“大王不是令他去鄢邑了嗎?”近侍在一邊提醒。
楚襄王若有所悟:“哦,不過,也該回來了!”
“景差大夫到!”侍衛的一聲吆喝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殿門,此時,隻見景差風塵仆仆走了進來。
楚襄王從王位上站了起來,自語道路:“嗬嗬,來了!”
景差喜滋滋地由舞池直趨楚襄王前:“臣景差拜謁大王!”
楚襄王和悅地:“愛卿快快起來!這一路辛苦了。”
“為大王辦事,談不上辛苦不辛苦。為臣到京後聽說大王已來雲夢行宮,不敢回府稍憩,徑直來向大王複旨。”
楚襄王問“你為孤召的那個宋玉呢?”
景差答道:“現在宮外,無旨不敢擅進!”
楚襄王好不高興:“快宣!”
當“大王有旨,宣宋玉朝覲!”的吆喝聲還在大殿裏回蕩時,一個高大的身影如臨風玉樹般出現在大家眼前。
宋玉的到來在大殿裏引起了不小的騷動。眾人的目光隨著宋玉在移動,是驚詫,是羨慕,是歡喜,是嫉妒,還是怨懟?有人在驚歎“啊,天下竟有如此美貌的男子!”有人在冷笑:“嗯,山雀也想當鳳凰!”
百姓裝束的宋玉儀態文雅地趨近王座跪地俯伏:“草民宋玉拜謁大王!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那聲音渾厚、清越,有如晨鍾敲擊著人們的心。
楚襄王溫和地問:“早就聽景差大夫說你貌賽處子,才過齊晏,怎不抬頭?”
宋玉仍俯伏在地:“王駕在此,草民豈敢無禮獲罪!”
楚襄王樂嗬嗬地:“寡人不罪你就是了!快抬起頭來,好讓寡人看個清楚。”
“謝大王!”宋玉惶恐地慢慢將頭抬了起來。
楚襄王雙目直勾勾看著宋玉,就像欣賞一件稀世之寶一樣。之後,環顧左右:“嗯,景差所言不虛,果然是一表人材!”
宋玉略帶靦腆:“謝大王誇獎!”
楚襄王回歸寶座,高興地說:“景差愛卿多次誇你經綸滿腹,出口成章,且又精通音律。如今,寡人大宴群臣,你認為如何方能助興?”
宋玉不卑不亢:“回大王,草民一介山野村夫,從未到過京都,更不懂王家禮儀;但曾聞人言《激楚》、《結風》、《陽阿》是我大楚出類拔萃、妙絕天下的歌舞。大王若以此歌舞侑觴,草民以為不僅可娛大王之情,悅大王之意,且可使臣下蒙恩戴德,就是草民也可一飽眼福而終生不忘大王大恩大德。”
楚襄王轉對眾臣:“好一個伶牙俐齒的宋玉!眾愛卿以為宋玉所說如何?”
子蘭:“《激楚》、《結風》、《陽阿》,確實乃我大楚歌舞之最,就是臣弟多次觀賞也從未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