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失敗的抄襲(1 / 2)

隨著年末來臨,因為皇帝的催促,工匠們隻好加班加點,研製進度比李月想象中要快了不少,第一批望遠鏡終於趕製出來。

效果讓李月不怎麼滿意,不過在李治等人眼裏,卻完全是神器一般的事物。

用這種低倍數望遠鏡看月亮,已經勉強能看清月亮上的環形山,不過卻沒有人相信月亮上除了石頭什麼都沒有,李治一家子還對看到的景象展開了長時間的爭論。

李月卻沒有參與,也沒有再提什麼地圓說,對帝後的想法有了些了解後,她覺得天文學發展沒必要過快發展,神權畢竟是皇帝用來維護統治用的,過早撼動對這世界不見得有好處,對自己更是壞處一大堆。

望遠鏡最重要的還是軍事用途,第二批望遠鏡就全是李治為大唐的幾位高級武將定製的,更多的工匠們也被招攬,李治現在雄心勃勃,他希望望遠鏡能讓大唐的將軍們人手裝備一個。

至於顯微鏡,鏡片磨製精度要求比望遠鏡高太多,鏡筒方麵也有不小的難題需要解決,一時間還是難以製出。

李月的第一張圖紙是放大效果分別為100倍、150倍和200倍的顯微鏡,這個倒不是她隨意弄出來的。

人眼的分辨率是0.1mm,即在光線充足、距離為1英尺的條件下,一般人眼能分辨的兩點間最小距離為0.1mm。

根據她記憶中的數據和計算結果,她分析出,要勉強看清植物細胞結構,放大倍數至少要有100倍。而要想勉強看到細菌的存在,則放大倍數至少要有200倍。

李月估計著,放大倍數100倍的,能勉強搞出來,至於放大倍數200倍的顯微鏡就要看工匠裏又沒有天才了。她也不能指望這時代就能造出可轉換的多物鏡顯微鏡,隻能多造幾個再說。

經過長時間的玻璃燒製實驗,黏土坩堝製作的技術已經有了很多的進步。

李月下一個重要的冶煉技術實驗也在同步展開——坩堝鋼。

新的爐子已經就位,就隻差石墨黏土坩堝。

這時代的鋼鐵冶煉,除了李月帶來的把生熟鐵混合的灌鋼法,就隻剩下百煉鋼。

所謂百煉鋼是炒鋼經反複折疊鍛打變形而製成的鋼及其工藝。其特點是反複加熱鍛打。多次反複鍛打可排除鋼中夾雜物,減少殘留夾雜物的尺寸,從而使其成分趨於均勻,組織趨於致密,細化晶粒,改善鋼的性能。

百煉鋼品質優良,不過需要進行反複鍛打,工藝十分複雜,價錢自然也昂貴。

灌鋼法煉製完全要靠工匠的經驗和運氣,沒有成熟的坩堝煉鋼法出品率好,品質也大多有問題,很難煉出高碳鋼。

坩堝鋼也不會便宜到哪去,但是終歸還是比昂貴的百煉鋼要好。

李月隻記得石墨坩堝煉鋼法,是1742年由英國人洪茲曼首先發明的,他是將滲碳鐵料切成小塊置於封閉的黏土坩堝中,在坩堝外麵加熱,鐵料繼續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為高碳鋼水,澆鑄成小錠後鍛打成所需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