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返回帝都前的插曲(修)(1 / 2)

李治此番巡幸東都帶來了大批的官員和士兵,完全是為了減輕關中的糧食供給壓力,呆了一年多,關中危機也得到緩解,按照預定的行程皇帝也到了即將返回西京長安的時候。

因為玻璃鏡研製成功,李月也暫時放鬆下來,向李治提出了申請,讓李顯和李輪陪自己出宮去洛陽周圍看看。

此時的大唐將隋代的大運河又小幅度地改擴建了一番,洛陽已經成為南北大運河的北方水運中心,並不算寬廣的洛水上船隻來往不息,甚至還有些擁擠,河裏載重幾十噸的船尋常可見,載重上百噸的大船也不在少數。

和兄長們一起看著洛水流域繁忙的水運盛景,李月不得不開始感歎起楊廣這位二貨君王中的戰鬥機來。

隋文帝楊堅留下的底子是那樣好,而楊廣這個敗家子卻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將大好的江山折騰得支離破碎,十八路反王並起後的血腥戰亂讓國家損失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口。

當然,另外一位比之楊廣遜色一些的敗家子李隆基的“功績“也是不小。

李隆基老糊塗了後長期任用奸佞不說,又過於相信武將,把自己親手創造的盛唐送進了藩鎮割據的深淵,間接地導致了宋明兩代對武將的過度防範,兩宋時的華夏陸沉他其實也有一小份責任。

想起這兩個中國曆史上最敗家的兩位帝王離自己的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如此之近,其中一個還是自己的便宜侄子,李月就隻能連連歎氣。

注意到李月在歎氣,李輪輕聲問道:“月兒為何歎氣?”

我在為你的二貨兒子歎氣呢。話說,我是不是要阻止你那個二貨兒子上位?算了,你那二貨兒子年輕的時候還是比楊廣要強得多,也算得上是少有的明君,鬼知道換一個是不是就一定比他強。

李月看了眼李輪,表情有些古怪,隨即抬頭望向天空,“我在思考人生。”

李顯此時也注意到兩人的交流,搖了搖頭看向李月,“月兒又在尋思些亂七八糟的事物了。”

李月白了他一眼,“七哥是個大笨蛋,當然不知我這般的天才在想什麼了。”

李月一句話把李顯鬱悶到了,他張了張嘴卻發現自己和這個妖孽一般的妹妹確實不能比,半響才丟出一句,“百姓都說你是仙女下凡,阿哥哪能和你比。”

李月注意到哥哥似乎有些不開心,衝他笑了笑,“小妹哪裏是什麼仙女下凡,那些都是百姓的胡言,不可當真。其實小妹隻是在想,如何造船才可以讓船在水中行得更快。”

李顯和李輪早就見證了各種奇跡,兩人聞言都齊齊地看過來,“月兒當真有法子?”

李月搖了搖頭,她可不是學船舶製造的,她隻懂得點粗淺的流體力學知識,知道要把船盡量造成流線型,但她觀察了一會便發現古人的智慧完全是不可小視,洛水上的這些船雖然結構上或許還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但船體形狀基本都是符合流線型,以她的水平是看不出什麼可改造的地方的。

兩位皇子聞言臉上閃過一絲失望之色,不過很快恢複正常,兩人心裏甚至有一絲慶幸。要是這個妹妹真的無所不能,他們也會覺得自己和小妹的距離拉得更遠,人人都討厭距離感,即便是至親之間出現這種距離也是一樣。

在東都周圍遊玩一番,李月發現這裏的人口也確實太多,很多人都沒有耕種的土地,即便聞訊的官員為了迎接皇子公主做了不少布置,李月一行看到的衣衫不整的百姓也是為數不少,這讓李月的心情不由有些沉重。

李月無聊時喜歡研究製度,她對這些一向比較感興趣。看到均田製逐漸瓦解,李月心裏不由有些擔憂。

大唐此時的基本國家製度是府兵製與租庸調製,這兩樣都是和一個男丁授百畝的均田製配套。

租庸調製,在賦稅方麵,歲納粟二石,言公田假人,所以謂租。很輕的租。一畝地隻交兩斤糧食。小農經濟,自耕自織,於是每丁需輸絹、綾、絁,不管那一樣,二丈,綿三兩。(這個綿是指絲綢,不是棉花)。沒有蠶桑的地方,輸布二丈五,大多是麻或葛,麻三斤。

除了正稅,國家還有許多事務需要勞力,比如水利,或者運送貨物等等,也就是徭役,每丁一年定製二旬,也就是二十日,是無償的義務勞動。若因故不能服役,可以日交三尺布庸代替。

此時大唐的軍製是府兵製,半耕半兵,府兵平時勞作,武器馬匹都要府兵自購,平時還要訓練,戰時才由國家供給補給。

均田製因為人口增多在逐漸瓦解,朝廷卻還是按照一丁百畝的標準收取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