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電報,李月自然也想過要造發電機,問題她很清楚是發電機線圈的銅線不能駁接,這時代的絕緣漆也無法滿足密集線圈的絕緣要求,更沒有軸承,也沒有矽鋼片,以現有的條件去造那東西完全得不償失,隻會浪費人力物力。
在電學研究暫時擱置的同時,齒輪和軸承研製也取得了一些小的突破。
在李月的建議下,水輪的形狀得到了改進,更接近符合流體力學的渦輪狀,獲得的初始轉速比之以前提高了四成。
工匠們改進了鍛造工具,和磨製工具,考慮到作用在這個純粹的提速齒輪組上的力矩不大,所以還是選用了鑄鐵,進一步提高了齒輪的鍛造精度,拋棄了李月原先那個過於複雜的設計,而采用了簡化版的齒輪組,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試驗,報廢了大量的鑄鐵之後,終於能將轉速比之以前提升三倍多,讓鼓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瓶頸也出現在這裏,因為原始軸承的限製,這樣的轉速已經讓木製的軸和軸承迅速消耗,軸承技術不達標已經開始限製轉速的提升。
軸承研發那邊雖然有了點頭緒,但是還是步履維艱。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李月的灌鋼法實驗開始獲得成效,報廢了大批生鐵熟鐵之後,工匠們已經可以造出抗壓和耐磨性能讓李月能勉強接受的材料。
現在最大的技術難關是軸承滾珠製造問題,要造出圓鋼滾珠,李月目前隻能先用兩個粗糙的半球形模具鍛壓成形之後再慢慢磨製。
要磨製滾珠,首先得解決磨具問題,這個倒是好解決,李月讓工匠們選用了硬度為7左右的石英砂磨具,這種磨具用從海邊運回的各種矽藻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燒製而成,經過上百次的試驗,工匠們找出了好幾種性能還算不錯的磨盤。
但是磨製滾珠是個精細活,特別是李月用來燒玻璃的爐子並不大,所用的鼓風設備上的軸大致和乘用的馬車軸差不多大,要采用的滾珠還是很細小,目前工匠們手上的磨製工具還是顯得非常粗糙,沒法進行這種精細活,也暫時找不到什麼好的法子。
不過滾珠沒法磨製,不代表研究不會帶來其他好處,看到用藻矽土燒製出砂磨具形狀容易控製,硬度也還過得去,李月很快就派沈曉去召集鐵匠們開了個設計討論會,很快一個由李月提供概念,沈曉和鐵匠們參與設計,用水力驅動以曲軸和鋼製齒輪傳動的磨床就被提上了研發日程。
要開啟機器大工業時代,各種機床是絕對少不了的。
滾珠軸承的研發遇到了巨大的麻煩,甚至可以說毫無進展,李月不得不開始檢討自己想著一步登天了,隻好把滾針軸承設計又再次提上了日程。
和鼓風設備研製對應的,李月的新爐體改造工作倒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李月設計建造了一個密封的預熱室,把一個彎曲的金屬管道通過其中,然後用煤炭加熱管道,這個預熱室一頭連接著鼓風設備,另一頭則通向玻璃燒熔爐。
在李月的要求下,經過預熱室的管道被不斷改進加長,經過這一道工序後,鼓風設備鼓進爐體的氣體溫度至少達到了400攝氏度,熱風配合著爐子的底火,和鼓風噴射煤粉燃料的工序,再經過幾個月的辛苦改進,終於讓玻璃燒熔爐的溫度達到了李月想要的程度。
此時的燒熔爐至少有1700度左右的溫度,這樣的高溫下,耐火材料的性能不足就體現得很明顯,爐體各個部位,還有坩堝的消耗也不斷加快,不時有坩堝和爐體被燒壞崩塌,所有的工匠都被燙傷過,甚至還有三位因為傷口麵積太大被感染後不幸犧牲。
即便是接連出現安全事故,李月還是狠下心把實驗繼續,她對耐火爐體材料、高溫坩堝燒製技術以及光學玻璃都是勢在必得,總結了安全操作經驗之後,實驗依舊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犧牲和受傷的工匠都得到了李月的大量賠償。
當然,李月弄出的動靜也讓大臣們注意到,一些早前因為竹紙和電學現象鬧出的大風波,已經有不少的儒士對李月有所不滿,聽到風聲後有十幾位官員上書彈劾李月,說公主草菅人命雲雲。
不得已,李治再次召見李月。
“朕聽聞,你燒那玻璃折損了不少工匠?”
李月見李治是穿著正式的天子服飾,而且麵無表情,自稱也是非常正式的朕,忙跪下回話,“回聖人的話,確有此事。”
李治一向心疼李月,見她跪下,忙擺了擺手,“起來吧,為那觀賞用的物件損傷人命有違天和,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