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返回帝都前的插曲(修)(2 / 2)

按照此時的朝廷法製,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緦麻以上親,內命婦一品,郡王及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職事、勳官以上、有封者若縣男父子,國子、太學、四門學生,俊士、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同籍者,皆免課役。又規定視九品以上官,不課。闕下科名者,鄉賦籍除。這些課除就包括部曲與佃戶的稅役。

許多百姓承受不了朝廷的壓力,於是帶田投於各個免稅地主官員名下,逃避朝廷的租庸。而各地良田,卻大多數為權貴和官員地主所占有。

李月一路看過去時也稍微打聽了下,發現這裏的百姓大部分都是佃農,東都附件這一片肥沃的土地都是權貴士族所有,自耕農幾乎沒有。這一大片的土地其實都沒有向朝廷交納賦稅。

這些農民大多被剝削得非常厲害,很多甚至是衣不蔽體,李月他們問起時,都說可以吃飽,不過李月也清楚天朝官僚們的德行,麵子工程,一向是他們的最愛,事實是不是她聽到的那樣她實在不敢保證。

均田製的崩壞對國家的影響不止於財政,對府兵的戰鬥力也是有著極大的影響。本來府兵有足夠的義田,又是免稅,大唐開國之初,又賜錢二萬五千,因此戰鬥力強大。然而現在義田日見減少,即使免稅也無法讓府兵全家溫飽。並且因為田地緊張,一旦戰死,稍作撫恤,就將義田收回。這樣的軍人哪有什麼戰鬥力。

再加上有些地方承平日久,府兵的訓練廢弛,特別要命的是,在西北地區,府兵戰力下降得尤其厲害,即便出兵吐蕃的是一流名將薛仁貴,還是有了大非川的慘敗,近十萬大唐兒郎隕歿於青海。

此時中原人口已經過多,均田製瓦解不可避免,要直接動大手術進行大改革會觸動一大堆地主的利益,動大動作會造成天下不穩,不是很妥當,此時朝廷能做的隻是遷移北方過剩的人口,讓百姓前往此時開發度還遠遠不夠的江南和荊湘。

當然,李治也出台了政策鼓勵百姓遷往江南,不過國人曆來安土重遷,北方人也不喜歡也不怎麼適應南方潮濕悶熱的環境,很多中原百姓寧願當逃民躲避徭役賦稅也不願前往富饒的南方,為此很多人因此生生餓死。

而此時的南方雖然已經有了與中原並駕齊驅的趨勢,但開發度其實遠遠比不上後世,按照李月所知,她前世那個世界一直到北宋中後期,江南和荊湘這兩個超級大米倉都沒完全開發。

遷移人口開發南方,提供主意隻要一句話,可是由唐帝國低效率的官僚係統實施起來真的太難太難。曆史上還是靠著一場血腥的安史之亂才讓北方百姓心甘情願地奔往江南,讓南方徹底超越中原,可那樣的人口遷移終歸是情勢所迫,而且完全是得不償失。

李月此番拉著兩位兄長出來也不全是為了遊玩散心,讓這兩位可能接手帝國的皇子出來體察下民情也是她的目的之一,她對這段曆史雖然了解得不多,但也多少記得一些,雖然下意識地有些回避,但她很清楚,最有才華的李弘和李賢都沒有機會上位。

一番帶著體察民情的用意的遊玩,李月刻意地沒有按照官員們安排的路線行進,這讓兄妹看到了太多的貧苦百姓,三人的心情都不是很愉快,不過誰也沒在帝後麵前多說什麼,都隻是把見聞如實上報,不作多餘的評論。

李月知道帝後都不是昏君,他們對民間的情況大體是知道的,現有的狀況也沒爛到不可收拾,不動是因為不好動,所以也懶得多去廢話。以她的聰慧早發現世上的事情都是說說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她對‘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八個字一向非常認同。

而李顯和李輪雖然年紀小,但生長在皇家的,哪裏不知道宮廷鬥爭的凶險,沒有表現出才華並不是他們真的一無是處。

李弘可以適當表現,是因他是儲君;李賢也可以表現,是因太子李弘身染重疾,儲君之位終究不穩,帝後和群臣們都默認他可以適當地表現一下;甚至李月也可以折騰,因她終歸隻是公主,沒有爭奪大位的可能。而李顯和李輪要是急於表現出什麼才華,就隻能取禍。

結束簡單的的參觀工作,李月也懶得再去琢磨什麼新事物,她忙於對自己的心腹沈曉進行耳提麵命,得安排好返回長安後的人事問題,還得吩咐轉移必要的設備,總之,前幾天的悠哉悠哉讓她成了返回京師前皇宮裏最忙的人。

十月初,收拾好一切後,帝後帶著百官,領著幼子們,在大隊兵士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踏上了返回長安的道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