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治態度還算不錯,李月也安心下來,“請聖人容臣稟明情形,再做定奪。”
李治猶豫了一會,“講。”
“臣欲燒製的事物,皆有大用,非觀賞之用。”
李治不由有些頭疼,李月每次整出的確實都是於國於民有大用的東西,但是很多都太貴,李治也不是沒讓人查看過李月這些日子用在科研上的經費,那個耗費讓他這個富有天下的皇帝都覺得有些肉痛。
猶豫了一會後,李治還是被是問了句,“是何種事物。”
“臣欲製作三種有用之物,玻璃鏡、望遠鏡和顯微鏡。”
李治隻聽說過銅鏡,那玻璃鏡且不說,他也大概猜到可能是種新鏡子,不過那望遠鏡和顯微鏡他光聽名字就覺得有些糊塗了,“望遠?顯微?世上哪有有這等神奇功效之事物。”
要解釋什麼光的折射那些,李治也聽不懂,李月幹脆不答,自信滿滿地說道:“臣便能製得。”
李治看她這樣子,也是不打算放棄了,“朕知你愛惜人命,這麼做定是有你的道理,罷了,注意些,死傷的匠人再多給些補償。下去吧。”
“諾。”李月忙施禮退下。
官員們的彈劾被全部留中,經過上次那個被流放到交州的倒黴鬼的事讓官員們知道李月不怎麼好惹,他們確實是想彈劾李月,但李月終歸是年紀太小,他們不能過多把矛頭指向李月,上書彈劾隻能針對皇帝和皇後,探明了皇帝的態度後,他們知道再多說自己就要倒黴了,很明智地選擇了閉嘴,此事也就不了了。
很快,夏天到來,帝後巡幸合璧宮避暑,李月也隻有跟著去,不過在她的指示下各種研究工作也沒停下。
度過炎熱的夏天,再次回到東都時,玻璃燒熔爐那邊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燒塌了幾十個爐子,報廢了幾百個坩堝之後,工匠們終於得到了合適的黏土配比來燒製耐火坩堝,這個耐火坩堝的,為李月即將上馬的坩堝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同時在李月的要求下,工匠們也在不斷改進提純玻璃原料的工藝,實驗了包括鹽酸在內的各種濃度的酸液去除二氧化矽中雜質的能力,李月也找到了初步去除會影響玻璃透明度和折射度雜質的方法。
頻繁的玻璃燒製,讓工匠們在攪拌時采取了許多新的工藝創新,玻璃漿中的氣泡問題在爐溫提升後很快得到了解決。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付出了不小的犧牲,玻璃終於燒製完成,玻璃完成後製作玻璃鏡當然是李月首選目標,雖然李月燒出的玻璃還是稍微有點貴,不過這是工藝還不成熟的結果,玻璃的成本還有下降空間,更不說就算如此,此時的銅鏡也比玻璃更貴,玻璃鏡子絕對是進步。
她知道最早的方法是在一塊玻璃上放一張錫箔,上麵澆上水銀。水銀能溶解錫。這樣製成的液體有一種特性——它會牢固地粘附在玻璃地上。把玻璃稍稍傾側一下、讓多餘的水銀流掉。這樣,把整塊玻璃都塗上均勻的一層金屬,不過這種方法非常耗時,要花整整一個月時間,工匠們作業時還要麵對有毒的水銀。
李月很快就發現要製造玻璃鏡,還得製得足夠平的玻璃,工匠們起先弄出的一批鏡子都不夠平,造出的全是哈哈鏡。
不得已,工匠們隻得用改造出的簡單磨床磨製出了足夠的平整的圓柱體玻璃碾壓工具,又反複實驗了很多次才勉強製得出一塊足夠的平的玻璃。
雖然錫鏡比現代鏡子要暗淡許多,不過還是比銅鏡那種坑爹的東西好。
至於更快的工匠不用接觸有毒物的銀鏡反應法,李月暫時沒找著收集氨氣的辦法,也不記得要使用的硝酸銀的濃度,研究了好久都沒成功。
玻璃鏡子被研製成功時,已經是臨近十月,這個世界出產的第一批合格的玻璃鏡在由禦用工匠們鑲上精美的邊框之後被獻給了帝後。
帝後本來對死了幾個工匠也有些微詞,不過此時看到這精美的玻璃鏡子馬上就把那些拋到一邊,聽聞這個鏡子比銅鏡還便宜後,帝後更是喜不自勝。
本來對商業之事不怎麼看重的李治和武後,此時也意識到這個鏡子能為帝國帶來巨額的財富,很快就下旨嚴禁這項技術外流,並準備設立一個叫製鏡局的內廷機構管理造鏡和銷售。
當然,為了獎勵李月,製鏡局銷售的一半收入是李月的,一半的管理人員也全部由李月指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