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軍思處(1 / 1)

隻是沒等沈觀行條陳緣由,這時候身為右丞相的左逢年立馬起身出列邀功道:“陛下龍體抱恙,渡口水寒,若冒險前去,豈非危險?更何況,國不可一日無君,若陛下隻身前往前線,又有誰能夠坐鎮邕邑主持國策啊?所以臣以為,此法萬萬不可。臣請陛下三思。”

外戚一黨眾人見左逢年站了出來,於是也紛紛上言道:“臣請陛下三思。”

“臣請陛下三思。”

“臣請陛下三思。”

沈觀行看了一眼外戚一黨眾人,微微歎息一聲,再次上稟道:“古人雲,‘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陛下萬乘之尊,不容有失。但請陛下以家國為念,以社稷為念,安坐朝中運籌帷幄,靜待捷報。”

清流一派的眾臣子見沈觀行也力行反對,於是也跟進上言道:“臣請陛下珍惜龍體,收回成命。”

“臣請陛下珍惜龍體,收回成命。”

“臣請陛下珍惜龍體,收回成命。”

雖然征元帝對待北伐戰事十分心切,但見兩黨之間頭一回如此同氣連枝,所言也都言之有理,一時間有些無措。

一直靜默不言的梁平秋似乎看出了帝王內心的糾結,也預感到薛定搖如此上諫的緣由。為了暗中為她助一把力,於是開口上諫道:“陛下,可否聽臣一言。”

“梁郎官但講無妨。”征元帝像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一般,殷切看向梁平秋。

梁平秋即道:“陛下心憂邊關戰事,披甲出征督戰,能令士氣大振,確實令臣等欽佩。可是陛下龍體之安危,也是臣等不得不擔心的。所以微臣想到了一個調和折中的方法。臣聽聞丹寧郡內有一處行宮,是高祖建立大齊基業的發跡之地。臣私下想來,陛下是否可以帶兵去往行宮處。一來此地距離發兵渡口不算太遠,可以起到鼓舞士氣之用;二來行宮內陳設周全,也可以保障陛下龍體的安康。三來行宮比渡口距離邕邑近得多,朝中旦遇急情,也能快馬加鞭上達天聽,請陛下裁定。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眾臣工聞言紛紛點頭稱好,征元帝見眾人再無異議,欣慰笑道:“梁郎官思朕之所慮,憂朕之所憂。朕心甚慰。若無異議,就照此辦法吧。”

聽著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薛定搖終於舒了一口氣。再次抬首的間隙,卻碰上了沈觀行的眼神。薛定搖不禁身體一凜,隻因沈觀行看向她的眼神,沒有了往日的寬厚關懷,反而生出一種不可名狀的、帶著幾分清冷的憤怒。薛定搖知道這是老師在責備自己沒有事先將奏請陛下親自督戰的上諫提前與他商議,自知理虧的她思緒慌亂間避開了沈觀行的視線。

征元帝再次看向薛定搖問道:“薛將軍,但不知這第二條,你想要在征北大軍中建立軍思處,是何考慮啊?莫非如同先帝在位時那般,在司農署下再建立一個都計司嗎?”

征元帝口中的的都計司,出自薛定搖十九歲時寫的一篇文章——《計農策》。那是先帝在位時的通和二十五年,彼時大齊朝廷內部的六王之亂剛剛告一段落,諸侯王封地收歸朝廷所有。由於朝廷要重新測量農耕用地,以便劃為郡縣。可是耕地數萬頃,農耕稅收中存在的稅目難以對賬的問題屢見不鮮。年少的薛定搖見沈觀行為此事忙碌地分身乏術,抱著為老師分憂的想法,便針對當時的問題寫下了自己拙見,《計農策》就此成篇。那時候的薛定搖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先帝蒞臨沈府時大著膽子將文章呈給了天子。先帝見到文章不僅沒有惱怒,反而眼前一亮,隨即命人在司農署設立了都計司,專用於解決農耕用地相關的問題,效率提升了不少。這也算得上是大齊建朝以來第一次在製度上進行的改革。

經此一事,先帝意識到薛定搖是個可造之才,便將她安排到了司農署,官拜從五品。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薛定搖踏上了她的從政之路。

能對朝中農耕稅收製度提出改革建議,那麼同樣的改革思想也可以用在軍事行動中。所以當征元帝聽到薛定搖希望在軍中建立軍思處時,也就聯想到了薛定搖曾經的功績。

但見薛定搖不慌不忙解釋道:“陛下,領兵打仗,講究勝不驕敗不餒,更講究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試看岑績將軍曾經之敗績,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徙將養兵’的軍事政策下,重組的征北大軍中新將思舊兵,新兵念故將。彼此不服,思想上就難以做到統一。迎敵作戰,軍心不齊是為大忌。若設立軍思處,可以在作戰前的布防時,就給餘部各將留下討論的空間,以求作戰思想上的統一。如此一來,才不會在實戰時生內亂、出岔子。望陛下明鑒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