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趙雲論馬(2 / 2)

趙雲道:“如今匈奴受災,糧草不足。陛下不如遣使往匈奴,約定以糧草交換馬匹。此議若成,可得數千匹戰馬。雍糧二州,自古產良馬,可於此地建馬場養馬。公孫瓚與羌、烏桓戰,得良馬數萬匹。陛下既已興兵,破匈奴之後便可盡取其馬為吾所用。”看來這倒也是個辦法。

又問:“朕觀匈奴所乘之馬,身高體壯,奔馳甚速。‘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原之馬弗如也;險道傾仄,且弛且射,中國之騎弗如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及也。’朕尚未見大漢有如此駿馬。”

趙雲道:“吾大漢境內,出產四種良馬。其一為秦馬,亦稱西涼馬,以河曲馬為代表。秦國本就善長養馬,其祖先非子‘好馬及畜,善養息之,……馬大蕃息’,更兼‘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因此秦馬成名較早。秦以車馬之強,遂滅六國,一統天下。產於隴西河曲之地,形體高大粗壯,後肢發育良好,挽力強,能持久耐勞。然奔跑速度低,腿短耳大,是挽型馬。”

“其二為並州馬。並州馬體質粗糙結實,四肢堅實有力,蹄質堅硬,抗嚴寒,適應性強。用於乘用、挽用皆可,以持久力強著稱。匈奴、鮮卑等逐水草而居,所產之馬慣於久馳。並州處中原與胡人交接之地,有匈奴所產良馬流入,因此並州馬與匈奴馬皆為良騎。”

“其三為浩門馬,又稱‘西蕃馬’。浩門馬產於巴蜀以西高山之地,體質粗糙結實,挽乘皆宜,以善走對策步著稱。羌馬若用於山地之間,行走平穩,騎士可免受顛簸之苦。昔淮陰侯韓信暗度陳倉,即以浩門馬為乘。”

“其四為巴蜀馬。巴蜀之地多山,所產之馬體形矮小,而挽力強,善走山路,適於馱乘。巴蜀之地,民多以之運送貨物。若於山地運糧,巴蜀馬最為合適。”

“大漢之外,西域盛產良馬。,體輕、千燥、靈活,以烏孫及大宛最為有名。相傳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馬置山下與集,所生之駒,皆為汗血,因號為天馬子。武帝聞西域大宛產良馬,名為汗血馬,故遣使前往購買,惜每次使者均被殺,錢物全被搶。太初元,李廣利奉詔率郡國惡少數萬人至大宛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西域之馬,由此聞名天下。”

劉協大喜,道:“不意將軍如此深知騎兵之道。”重賞趙雲。即日遣楊修為使,董昭為副,往上郡見南匈奴單於呼廚泉,願以糧草鐵器等交換馬匹。呼廚泉單於牛羊多被大雪凍死,卻以馬匹稀少不足貨賣為由,不肯交換,隻換了五百匹馬匹給楊修帶回來。劉協大怒。因馬騰親送馬雲騄入京成婚,因此暫且按下此事。命趙雲集中朝廷所有的五千匹戰馬,挑選善於騎射之術的士兵組建“驍騎營”,隸屬虎衛軍,朝夕訓練。

天子納妃,雖然沒有納皇後那般隆重,然而劉協堅持要正式迎娶,因此也是非常正式,繁文縟節自不必說。董貴人和蔡琰都是沒有經過這個手續的,因此難免怪皇帝偏心。劉協勞累一天,總算可以回宮與馬雲騄相見。此時燈下看美人,與馬上英姿颯爽的女將,自是別有一種韻味。劉協一直感激她日夜兼程來救自己的情意,當夜夫妻二人如膠似漆,恩愛自不必說。次日,劉協見了皇後伏氏,問她後宮妃嬪等級。原來光武帝中興後,化繁為簡,後宮除皇後外,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四級。劉協嫌宮人、采女之名不好聽,於是改為夫人、妃、嬪、美人、才人五等。封董氏、蔡琰、馬氏皆為夫人。

第二天國丈馬騰增加五百戶封地,讓他仍舊回雍州鎮守。又跟他商量把雍州騎兵並入朝廷禁軍之事,翁婿之間自然無不應承。於是起詔宣馬超龐德率雍州騎兵入京。因新年之際,特別恩準年後啟程。又命馬騰在雍州主持采買戰馬之事,按時獻於朝廷。馬騰一一領命,拜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