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河東賞雪(2 / 2)

太守杜畿、典鹽中郎將衛凱迎接入安邑。劉協見城中四處都是災民,衣不蔽體,心中不悅。到了郡衙,問道:“杜太守,城中災民如此之多,不知杜太守作何解釋?”

杜畿撲通跪下,道:“往陛下恕罪。城中災民,皆逃難而來。臣擅自做主,開城門放其入城,又用官糧接濟災民。日前已具表上奏。特此請罪!”

劉協麵無表情,道:“司隸州河內、弘農、河南諸郡,均獲豐收,也未聽說發生災禍之事。不知災民從何而來?”

杜畿道:“回陛下。此災民並非本郡之民,亦非弘農等地而來。並州今秋連續幹旱,收成不足往年三成。入冬以來又連降暴雪,災民缺衣少食,而並州刺史袁熙上任以來,專務征伐,不修民政,不恤災民,因此並州災民往往外逃謀生。迄今為止河東一郡已接納災民共七萬餘人。”

劉協聽了咋舌,道:“自黃巾之亂以來,各郡縣百姓傷亡不計其數,許多郡縣為之一空。並州人口為何卻有如此之多?”

杜畿道:“黃巾之亂中,戰亂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又以巨鹿、潁川、南陽、汝南、東郡等地最為頻繁。並州因地處北方苦寒之地,又接近匈奴、鮮卑等外族,因此受戰亂影響較小。後高幹據並州反,上黨、晉陽二郡人口由此下降。目前上黨晉陽猶有三十萬口。”

原來黃巾之亂開始,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就開始了。大部分都是從中原往江南遷徙,隻有一少部分是往並州、涼州等接近塞外的苦寒之地。這些地方因為與匈奴等接近,又不宜耕種,本來在和平時期是隻有遊牧民族在這裏逐水草而居。隻是為了躲避戰亂才不得不遷移到這裏。因此在中原大規模的失去人口的時候,並州的人口減少的並沒有那麼驚人。所以劉協聽說上黨晉陽二郡還有二三十萬人口就難免奇怪了。其實這時候的並州,雲中、雁門、河西、上郡等地都是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占據。袁熙掛名並州牧,其實隻有上黨、晉陽是在他手中。如果算上雲中雁門那些郡縣,整個並州一百多萬人口還是有的。這與隻有數十萬的冀州、司州等相比那就是個大州了。

劉協聽說這些災民不是在自己治下產生的,心裏就好多了。杜畿道:“河東郡因有黃河水灌溉,並未受幹旱影響。但今年所產糧食,除河東郡二十萬口食用外,餘糧隻能供災民食用,距秋收將有數月缺糧。”

劉協想了想,問兩個戶曹侍中有何看法。董昭道:“如今汝南、穎川之糧,需留作軍糧。弘農雖然餘糧豐足,隻怕亦不能供十萬災民之食。”

華歆道:“戰亂之後,人口需求大增。今天將旱災於並州,其民並歸河東,此天之所以資陛下。天意如此,不可逆天。依臣之見,當盡弘農、長安、河東、河內諸郡之力,共濟災民。陛下可擇其精壯者充軍,其餘可遷之於弘農。臣料並州災民之數必不止七萬眾。以河東一郡之力,足可濟其餘災民。”

劉協道:“不錯。並州災民若知天子舉數郡之力賑災,必將傾巢來歸。若無足夠糧食,河東郡亦將不安。”命許褚張燕精選四萬為兵,命許褚送完洛陽。其餘三萬命輸於弘農韓浩處。又命杜畿召集部分災民掩埋屍體。數日之內,許褚衛凱陸續起行。

劉協對張燕杜畿道:“朕前次至安邑,兵不過數千,軍民乏食,因此率軍來河東就食。今三年之內,河東麵貌一新,此皆杜太守之功。”杜畿遜謝。

劉協道:“朕忙於國事,已有數年未賞雪景。今稍有微暇,天降瑞雪,朕已備下薄酒,就於城東土丘上賞雪圍獵。”

當下與杜畿張燕及河東衛氏家族士紳備齊弓馬,浩浩蕩蕩出城。張燕率六千虎衛軍圍住土丘。是時天降大雪,劉協與杜畿等於土丘之上建一氈房,把酒賞雪,其樂融融。劉協道:“如此良辰美景,不可無詩。”取出隨身佩劍,右手輕叩,唱到:“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死不複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眾人高聲喝彩。在座的衛凱以才學箸稱,尤其以文章而名揚於世。也即席做了一篇賦出來。劉協這首是盜版的,雖然很好卻是李白的名作。見衛凱即席而作,大為佩服。張燕是個武夫,便在宴席上舞劍助興,大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