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遠,加之此時的朝廷也無心對這位實權派人物做出更嚴厲的懲治,隻能委曲求全,惟一的希望就是解除董卓的兵權,對於董卓的抗命可以不再追究。第二紙詔書便又發了出去,這次是任命董卓出任並州牧,把一州的軍政大權交給他,並且並州亦屬邊地,老董曾經做過並州刺史,看來朝廷此次的任命較之前次是動了腦筋的。麵對誘惑,老董有些心動了。但他依舊清醒地認識到涼州對他的重要。在涼州的土地上,他要將有將要兵有兵。一旦脫離了故土,董卓雖為州牧,想有作為,恐怕還要從頭做起。顯然,他又不希望失去這次機會,怎麼辦才會魚和熊掌兼得呢?
老董想到了一個主意。
他再次上書朝廷,對於出任並州牧一職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即就任並州牧可以,但他要帶上他的親兵。這對朝廷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為臣子的竟然敢明目張膽地同皇帝做起了交易。憑此舉,就可以拿董卓問罪。可是,皇帝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國家疲弱,實在無力對這樣的強臣做出處置。隻要他能交出兵權,他有什麼要求,就聽之任之吧。
於是老董領著三千親兵開往並州赴任。
靈帝駕崩之後,士族集團和宦官兩個利益團體發生了尖銳的對立,士族當時並沒有直接掌握軍隊,兼之他們所代表的豪強地主們在內部也並不統一,隻得依賴外戚對抗十常侍。不過何進在看到外甥當了皇帝以後對宦官的打擊也不在意了,士人集團遂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士族是以袁閥為尊的而袁氏一族以袁紹最為活躍,為了不讓清流噩夢重演,他借大將軍何進之名以誅殺宦官為借口,要征召一些牛人進京。
這時前將軍董卓落入了小袁的視野,老董雖是鎮邊大吏但在軍中有極強的號召力(當時軍人除了江東孫堅外,無人不買老董的賬)。加之又是唯一一名‘登報‘要求誅殺宦官的;不畏皇權的;且沒有外戚、士族背景的將領,很合小袁的口味,所以袁同學決定要征召老董。
那邊老董也很樂意進京,接到何進的征召後,他第二次上書朝廷,要求誅殺宦官。然後盡起三千親軍東來,其實此來的他不單是為了應承何進、袁紹,更為追蹤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丁原。作為並州刺史,丁原根本就是朝廷為了製衡老董才授命的。(後來的公孫瓚在討袁檄文中也說明了這一點)
此時的丁原做什麼呢?他正在黃河沿岸放火,老董最看不慣的就是這個了。此次奉令進京尋隙喳喳掉這個礙手礙眼的丁原恐怕才是董大最樂意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