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京前的董卓(1 / 2)

董卓出生於順帝永建七年(公元132年)。一家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據說當年他父親是個小官,也算是家道殷實。

董卓的家鄉臨洮地靠邊境屬於羌漢雜居之地,自古征戰不斷,民風尚武。三國誌載:“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加之性格重義豪爽,在當地羌漢人中素有威望。先是做西涼郡吏積有功勳,後在並州刺史段熲的推薦下,入司徒種嵩府作屬吏,(在東漢,三公地位崇高如同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成為三公府的屬吏,升遷的機會自然是特別多)不過似乎是天定武命,未等轉遷高職又被朝廷以“六郡良家子”的出身,征做為羽林郎(羽林郎:政府招攬的優秀軍事人才。是作為未來的將軍來培養的。)

不久羌族暴動,董卓隨中郎將張奐率部征討,在這場戰爭中,董卓與司馬尹端並擊羌軍,斬首萬餘級。迅速打敗了侵擾關中地區的東羌和先零羌部落。戰後,董卓把“賜縑九千匹”悉分與吏兵,而己無所留(見於《後漢書》)

此戰以後,卓又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作為將領是步步高升。後因長官張奐參與宦士之爭受到牽連而被獲罪罷官。直到“黃巾起義”,才又被招為東中郎將,替代鎮壓黃巾起義不力的盧植。而這場戰爭中的客觀的講董卓表現很平庸,先是不願進兵作戰,後又在朝廷的催促下貿然展開了決戰,以至兵敗下曲陽,隨後被第二次罷官。其實這次的失利感覺老董有點屈,在戰場上臨陣換帥是為大忌,這樣很容易使各級指揮陷入準癱瘓的狀態,無疑避戰養兵是對的,匆忙決戰無異於自取死路。老董是被迫出兵,綜觀後期軍人對他的崇拜來看此次失利並未影響到他的聲譽。

在董卓第二次被罷官之後不久,先零羌聯合袍罕、河關流民在北地發動了暴動,中平二年(185),進逼關中,京畿震駭。此時,朝廷用車騎將軍皇甫嵩率部迎敵。而董卓,也被朝廷第三次起用,任中郎將,受皇甫嵩節製。戰爭開始後不久,朝廷因不滿皇甫嵩進軍緩慢,而罷免。另派司空張溫統兵西涼,董卓被升遷為破虜將軍,從征於車騎將軍張溫。

戰役到了決戰階段,負責正麵進攻的大將開始驕縱自大,導致作為偏師的董卓陷入了羌人重圍。這時董卓軍事天分得到了徹底的發揮,他先是截斷渭河蓄水,後又決堤放水,大敗叛軍,比關羽的‘水淹七軍’早了整三十年。(偏師取得奇功後世也有一例:在解放戰爭時期四野和白崇禧的桂軍決戰時也是偏師建勳,不過說到戰役的經典和藝術性那個誰比老董可是不以道裏計的)那老董因此役確立了其西涼軍係實際領袖的地位。被封為邰鄉侯,食邑千戶,兵駐西涼。

鑒於董卓在西部的強勢,朝堂之上也就有限製董卓的呼聲。在董卓再度出任前將軍,統軍兩萬平定三輔之亂後,這種呼聲已經為靈帝所重視,他也不希望在西部出現與自己分庭抗禮的軍閥。於是一紙詔書從洛陽發出,征調董卓出任少府。東漢的少府位列九卿,算是高官了,但所掌管的隻不過是皇家的瑣碎事務,老董下野了兩次,人也快到六十。知道自己再離開軍職,就再不成氣候。於是,公然抗命,他在上書中說:“涼州現在還動亂不安,此時正是臣為朝廷效命的時候。而且臣的部屬因為要報答臣對他們的舊恩,紛紛阻攔臣的車駕,使得臣實在無法上路。既然這樣,就讓我暫且行使前將軍的職權吧!我一定會盡職盡責,殺敵立功。”董卓的借口實在牽強,不過因為有強大實力作為後盾別人也未之奈何。(後世既想做總統又堅決不肯離開北京的袁世凱學了這招使得革命黨人同樣無計可施此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