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皇帝已經六十二歲,萬一路上有個閃失,豈不國祚不穩啊!
他們立即紛紛阻攔:
“大明不乏驍勇的將士,陛下何必禦駕親征呢?”
“陛下,此舉太過冒險,他阿魯台已經被收複了十二年,一直都相安無事,此次侵犯也是試探性的,想看看大明王朝的底線如何!”
“他們隻會搶劫和鬧事,對於打仗完全沒有章法和策略,臣願替陛下分憂,讓阿魯台徹底屈服!”
然而,誰說什麼都沒用,朱棣的目光堅定如鐵,毫不動搖地說道:
“朕豈能任由他威脅,待到開春時節,朕的大軍直逼韃靼,定要蕩平阿魯台的和寧王府!”
眾臣見勸阻無效,隻得默默低頭,心中充滿擔憂。
恰逢此時,看到魯訊感歎北平的一幕,朱棣看得喜笑顏開,之前的憤怒,立馬消散了一大半,笑道:
“此人與朕的想法,竟有幾分相同之處,當初朕的燕王府,在北平的時候,沒有這般喜歡北平,也覺得北平經濟落後,是一個荒蠻之地。”
朱棣在北平傾注所有心血,對他而言,北平便是自己的福地,聽聞別人讚賞北平,自然心生歡喜,不禁感慨道:
“可是,久而久之,朕竟然越來越喜歡這裏,習慣了北平的一草一木。朕在哪,龍氣便在哪,他魯訊在哪,文化便在哪,有幾分異曲同工之處吧!”
大臣們聞言,麵麵相覷,感覺有些跟不上陛下的思路,怎就把魯訊抬高到如此高的地位?
然而,有人反應夠快,立即附和道:
“那是因為陛下讓大運河暢通,北平才舊貌換新顏的,去年陛下禦奉天殿,徹底遷都至此。北平是因為陛下,方可成為龍脈之地,使得漢族文化得以延續!”
沒等其他人縷清思路呢,朱棣大讚一聲:
“說得好!正是朕讓北平勃勃生機的,文人願意聚集於此,正是因為朕的遷都!”臉上洋溢著得意的表情。
隨即,他又微張著下巴,驚歎道:
“什麼?途經十四個省?這是怎樣的軍隊,能浩浩蕩蕩地行軍二萬五千裏?兩年的行軍路程,那會需要多少輜重?糧草的後續補給又是怎樣的?他們是日行多少裏路?”
“快拿來疆域輿圖,看看瑞金往西,是怎樣的地勢?朕沒有記錯的話,那一帶皆為山路,他們為何這般翻山越嶺?”
此時的大殿,熱鬧非凡。
有人佇立原地,琢磨其中的關鍵之處,想要解答陛下的問題;也有人與旁邊的人,相互竊竊私語,討論心中的疑慮。
他們很難想象,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支隊伍翻越十八座大山,跨過二十四條大河,甚至還翻雪山、過草地,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等輿圖拿來時,朱棣也顧不上君臣之禮,立即讓朝臣們湊近過來,研究一下這支隊伍,行進的路線是怎樣的。
倘若自己率領隊伍,會走到哪裏呢?又會堅持走多遠呢?
自從永樂十九年遷都,北平便被無盡的繁華所籠罩。
北平做大明王朝的京都後,朱棣最希望聽到別人對他的褒讚之詞。
然而,相比較而言,他更關心自己率領的隊伍,與後世的紅軍,會相差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