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大宋王朝。
慶曆三年,初春時節。
宋仁宗趙禎坐在寶座上,凝視著殿內的範仲淹,聲音莊重而堅定:
“範卿,朕欲封你為參知政事,希望你銳意進取,莫辜負朝廷的厚望!”
範仲淹穿著一襲朱色官服,立馬跪地謝恩:
“陛下,臣願竭盡所能,為朝廷效力,助陛下達成夙願!”
恰逢此時,看到魯訊為母親憂愁的一幕,宋仁宗感動地說道:
“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必然是良善之人,此人可堪當重任!”
自打仁宗執政以來,一直提倡以仁孝治國,對待自己的母親李宸妃,更是孝義動天。
起初,太後患有眼疾,每次吃藥時,都需要專人的伺候。
仁宗暗中問詢服藥時間,便日日趕來給母親問安。
一進清仁宮,仁宗就溫聲說道:
“皇兒給母後請安,由兒子來服侍您用藥吧!”落在手上的動作,變得輕柔放緩,一再試探藥的溫度,唯恐母親被燙著。
他眼中的關切之情,讓一旁的宮女太監,都大為感動。
自此以後,仁宗的孝道,傳至京城的街頭巷尾。
眼下聽聞仁宗大讚魯訊的孝道,朝臣們都非常理解,殿內的孝子賢孫,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受到皇帝的恩典。
然而,富弼卻連連搖頭,擺手說道:
“此人的孝道很有限,不常伴母親的左右,能盡幾分孝道呢?”
蔡襄作為諫官,更是直言不諱:
“臣也認為,他的擔憂隻是不確定,能否與母親見上最後一麵,好不容易回到的母親,沒有在身邊侍候,而是忙於自己的公務,匆匆一麵沒有更多意義!”
仁宗微皺起眉心,疑惑地問道:
“你們都是這樣看待孝道嗎?”
見殿內無人應答,仁宗繼續說道:
“自古以來,忠孝兩難全,看來不是沒有孝子,而是朕的過失。朕要獎勵這天下的大孝子,不僅給予名聲、送上匾額,還要提供物質的獎勵,以便讓為臣之人,也能讓父母雙親安度晚年!”
這份愛民如子的心,讓朝臣們無不動容。
範仲淹立馬建議道:
“在朝廷選拔官員的時候,優先選擇有孝廉身份的人。如此一來,人人都秉持孝心,不僅是家族的福氣,更可為大宋王朝的添福增運!”
仁宗深以為然,讚賞道:
“如此甚好,正如範愛卿所言,孝順至極者,朕要委以重任!”
一時間,孝順成為了一種風氣,更是一種信仰和傳承。
而宋仁宗也因此,博得仁孝之君的好名聲,深受百姓的喜愛和尊敬。
……
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永樂二十二年正月,寒風刺骨。
明成祖朱棣坐在禦案前,正在聽朝臣議事。
突然,一位侍衛匆匆走進大殿,緊急地報告:
“陛下,韃靼的首領阿魯台,親自率軍進犯邊境之地。”
朱棣聞言,頓時眉頭緊皺,起身看向眾臣,聲音如雷霆一般響徹大殿:
“朕欲親征韃靼,直搗阿魯台的府邸!”
此話一出,眾臣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