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大唐王朝。
貞觀四年,三月中旬,陽光灑進太極殿內。
唐太宗李世民坐於龍椅之上,龍袍華服顯得威嚴而莊重。
當唐太宗認真聽政時,突然,有人急匆匆地進殿跪下,稟報令人振奮的消息:
“陛下,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活捉了頡利可汗,已經在趕往京師的路上,不日便可抵達!”
唐太宗的雙眸閃爍著興奮之色,立刻站起身,揚聲大笑:
“天佑大唐啊!必須向太廟報告此事,朕終於俘虜了突厥可汗!”
眾人聞言,齊聲恭賀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陛下萬福!”
大殿內熱鬧非凡的時候,看到魯訊寫文章紀念柔實的一幕,唐太宗感慨萬千:
“朕就想要找魯訊這般的文人,來寫文章紀念功勳頗高的功臣,一起金戈鐵馬、氣吞萬裏的戰鬥歲月,必須有人落於筆端,使得朕的愛將流芳千古!”
大臣們聞言,頓時躍躍欲試,眼中透著野心與渴望,都希望自己能名列其中。
隨即,就聽說魯訊,最後沒有把陳庚的英雄事跡寫出來,唐太宗惋惜不已,微怒道:
“他這是不肯擔當責任嗎?文采斐然的話,豈會在乎有沒有代入感?不能寫得生動入心,起碼也要編排出幾場歌舞大戲!可以在京城內外傳播開來!”
長孫無忌站了出來,恭敬地建議道:
“陛下,大唐人才濟濟,定能選出合適之人,陛下隻需確定好功臣的名單即可!”
兵部尚書李靖也附和道:
“陛下說得極是,魯訊要寫的小說,也不外乎是戲文一類,他這是太在意世人對他的評價吧,倘若功臣們像陳庚那般,毫無保留地講述親身經曆,如實記錄便可激蕩人心!”
宰相房玄齡,卻心懷擔憂,凝重地說道:
“臣以為,魯訊的顧忌倒是可以理解的,沒有上過戰場的人,理解的場麵過於主觀意識,也過於片麵化。”
“即使聽得再詳盡,也隻能理解一二分,斷然寫不出能臣們的精神!所要表達的內容,也會遜色許多!”
唐太宗聽房玄齡如此一說,倒有幾分理解了,便點頭下旨:
“此事暫且擱置一下,還需從長計議。不過,畫師可以先物色人選了!北周時期的功臣畫像,著實傳神靈動!朕初次閱覽,便心動不已!”
於是,大殿內群臣議論紛紛,唐太宗卻琢磨著如何盡快儲備天下的文才,必須做到用人唯賢,不問出身,讓降臣也能成為大唐的名將。
……
與此同時。
大清王朝。
康熙二十四年,京城正是秋高氣爽的景象,顯得寧靜而祥和。
然而,康熙皇帝正在養心殿聽政,突然傳來急報:
“俄軍卷土重來,再次占領雅克薩城!”
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激起了清朝廷的極大憤慨。
康熙帝怒不可遏,毫不猶豫地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有力的反擊!”
隨即,清軍兩千多精銳部隊,迅速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勒令俄軍立即投降。然而,俄軍的守將堅守在城內,對清軍的圍困視若無睹。
待清軍攻城後,在激烈的戰鬥中,一舉擊斃了俄軍的將領——托爾布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