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在視頻畫麵中。
柔實的離世,讓魯訊的內心,沉浸在悲傷之中,他將自己反鎖在書房裏,窗外的陽光,已經無法照進他的心房。
書桌上散落著手稿,如同他的心境一般,紛亂不堪。
魯訊坐在書桌前,茫然地凝視著窗外。他的腦海裏,充滿了對柔實的回憶,還有誌同道合的四位青年作家。他們經常一起探討理想和信念。
悲痛之餘,他心頭湧現出寫作的衝動,這一次,他決定以紀念柔實為題,將文章取名為《為了忘卻的記念》。
他的手在紙上移動,字跡流暢而有力。時而,他會停下筆來,深深地閉上眼睛,回想起他們當時的場景,六人相互交流、分享材料,激烈地討論革新的問題。
《為了忘卻的記念》與《記念劉和珍君》,都激發了魯訊的怒火和哀痛,也充滿了對虐殺者的極端憎惡和仇恨,總結著血的經驗和教訓。
然而,兩篇文章的表達方式,卻是有所不同的。
魯訊用敘事的手法紀念柔實,以同誌關係為線索,試圖將自己的感情力量,蘊藏在文字之中,筆觸不再激昂,而是深沉的內省。
窗外,一輪紅日懸掛在天邊,投下溫暖的橙色光芒。這陽光映照在魯訊蒼白的臉上,使他的眼睛,顯得愈加赤紅。
他愛憎分明的立場,讓文字具有悲壯之美,就像這夕陽下的天空,濃烈而純粹。
許守尚閱讀完這篇文章後,不禁感慨地說道:
“你這樣一寫,真是感人至深啊!”
一時間,這篇文章成為了紀念文章的典範,街頭巷尾都彌漫著悲愴的氛圍。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華國二十一年,事態愈發失控。
元月二十八日晚上,島國軍隊向駐防魔都的第十九路軍,突然發起了進攻。
十九路軍奮起還擊,淞滬抗戰就此爆發。
魯訊的住處,正好在戰區附近,直接受到炮火的威脅,終日在槍炮聲中度過,甚至震破了窗戶上的玻璃,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
為此,他們不得不再次舉家避難,這是兒子出生後,第兩次避居。
初為人父的喜悅感,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就開始為兒子的安全傷腦筋,他真希望能早些時間,結束這逃難的生活。
十一月中下旬,初冬的寒意,早早地侵襲了魔都,窗外的北風呼嘯著。
魯訊的幼子因感染風寒,而高燒不退,整個家庭都籠罩在焦慮和擔憂之中。
然而,他卻要在這個時候,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
來人正是八路軍的將領陳庚,擔任第十二師師長。
陳庚率部參加了反“圍剿”作戰,在胡山寨的激烈戰鬥中,他的膝蓋處負傷,秘密赴魔都就醫。
一些人聽聞陳庚談起八路軍的英勇事跡,都深受感動,認為這是極好的文學素材,希望魯訊能夠以此為基礎,創作一部反映軍隊鬥爭的文學作品。
就這樣,魯訊與陳庚一拍即合,在中間人的引見下,他們終於見麵了。
這天下午,天空陰雲密布,一層灰蒙蒙的雲層,似乎預示著不祥之兆。
為了魯訊的安全考慮,陳庚拖著受傷的右腿,親自前來拜訪魯訊。
魯訊見韓庚穿灰色線呢單長衫,連忙迎上前,關切地詢問:
“穿得太單薄了吧,快進裏屋暖暖身子吧!”
他熱情地為陳庚倒了一杯熱茶,幫他取下外套,示意他坐下來。
雖然兩人是初次相識,卻有著奇妙的默契,仿佛是舊友重逢一般,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