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在視頻畫麵中。
魯訊的視線,落在第五章的結尾處,陷入了沉思,最後一句為:
【待三個蘿卜吃完時,他已經打定了進城的主意了。】
當時,孫福元看到這篇稿件,就問道:
“先生,阿Q進城後,會過得怎樣?能否透露一二?”
魯訊連連搖頭,打趣道:“且聽下回分解!”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過去了一周,孫福元沒有白等。這一次,他直接拿到了兩個章節的內容。
第六章的標題就是:《從中興到末路》,而且,這一章的文字還比較長。
阿 Q 偷吃完蘿卜,覺得在未莊沒有立足之地。於是,憑直覺地驅使,他選擇進城生活。
然而,半年後,阿Q又悄無聲息地回到未莊,這次兜裏有了好多錢,讓村裏人對他刮目相看。
村民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因為阿 Q 聲稱,他在城裏最富有的人家打工。
阿Q開始給村民販賣各種各樣物品,以前躲著他的女人們,都紛紛跑來購買,就連趙太爺也要購買。
阿Q自豪地與村民分享,他在城市裏所見所聞,還特別強調,他目睹了殺害革新黨的場景。
村裏的人聽後,開始對他充滿尊敬和敬畏之情,甚至認為他的地位與趙太爺相當。
與此同時,村民懷疑他是小偷,開始打聽他的底細,逐漸對他保持著警惕。就這樣,他被人們敬而遠之。
不過,阿 Q 毫不避諱地說出真相,坦然承認自己不是小偷,隻是給小偷打下手,站在外麵接東西,那些東西隻是偶然落到他手裏的。
有一次,他在外麵接東西時,突然聽到裏麵大吵大鬧,他便趕緊逃離,連夜跑回到未莊。
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敢涉足小偷的行當。村裏人發現,他隻是一個不敢再偷東西的小偷。
那些對他敬而遠之的人,又開始嘲笑他,認為他竟然連小偷都做不成,再次看不起他。
這一章發布後,讀者們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人感到大失所望,還以為阿 Q 的轉折點,是要做什麼大事情呢,結果卻是當一個小偷。
然而,這些讀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魯訊是故意這樣設定的,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既可恨又可憐。
他不僅批判這些人物,還對他們的不幸遭遇感到悲憫。
就像在《孔乙己》中,主人公也有偷書的情節。他們之所以偷,源於生活的困苦,而這種苦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
在封建社會裏,普遍意識“人有十等”的等級差別,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的思維中。
人們不僅沒有意識來改變現實,而且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現實。
這樣看來,阿 Q跑去從事小偷行當,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安排。
可是,他成為小偷後,雖然短暫地過上了輝煌的生活,但很快就走到了末路。未莊的人們,又瞧他不起,如何才能徹底改變這一切?
這就引出了第七章:《革新》,也是全文之中,最高潮的地方。
革新的謠言,傳到了村子裏,引起村裏的不安,阿Q圍觀過革新黨被殺,覺得自己也成了革新黨,村子人也開始討好阿Q這個“革新黨”。
阿Q相信革新黨一定會來找他,他做著搶到好多東西的美夢,便睡過去了。
第二天起來,他到了尼姑庵去革新,才知道趙秀才和假洋鬼子,已經先他一步進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