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訊將這些名字,逐一寫在草紙上,又重重地劃去,劃去後再重新編排。為此,他沒少費心思琢磨,將自己的巧心思都隱含其中。
而那條暗線,正是劊子手殘害的革新者——夏瑜。
夏家隻有一個老娘,同樣是貧窮人家。夏瑜為了信念而奮鬥,參與革新,卻被親人“夏三爺”出賣,關進了大牢裏,還被勸告在牢裏造反。
魯訊清晰地呈現出,看客們如何麻木,以及如何殘忍。
這些看客構成的一個圈子,夏瑜的性命,就陷入怪圈裏。他的理想與價值,不僅不被理解,還被看客們視為瘋子,甚至成為他被任意傷害的正當理由。
小栓拚命咳嗽聲,與劊子手的嚷嚷聲,與看客們的議論聲,夾揉在一起,讓讀者們會忍不住發問:“到底是誰瘋了?”
小說一共四個小節,最後一節的場景是:墳場。
華小栓即使吃了鮮血饅頭,也無法挽回生命。下葬後,華家和夏家兩位母親,在墳場相遇,兩家的故事,已埋葬在結尾處。
然而,夏家母親的臉色慘白,猶豫不決,充滿了羞愧之情。
盡管讀者看到此處,已經很清楚,夏母的兒子是為了華夏的偉大複興,而獻出生命的。
他的生命是崇高的,但是,在社會視角下,他卻被視為有罪的死刑犯,被看作是瘋子。
輿論壓力下,夏母本應該引以為豪的事情,卻感到了羞愧。
這就是魯訊的高明之處,把最令人絕望的情境刻畫出來。
最讓人絕望的,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生命被奪去,而是即使犧牲了生命,也無法得到大眾的認可,隻能淪為旁觀者茶餘飯後的談資。
最讓人可悲的,是縱然流盡了鮮血,也不過是老栓、小栓兩個人利用的工具。
最讓人悲哀的,就算是他的母親,也不能理解他的想法。
尤其是,結尾的幾句原文:
.
【那墳與小栓的墳,一字兒排著,中間隻隔一條小路。】
【你如果真在這裏,聽到我的話,便教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我看罷。】
【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隻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
華小栓的母親,因為兒子的墳,隻開著清白小花,突然感到“不足和空虛”,說明她感到兒子的死亡,毫無價值。
而夏瑜的母親,卻突然發生內心的轉變:“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
夏瑜之死,對社會、思想、人心,並非毫無影響,除了其他的後繼者還在紀念他以外,他的血也浸染了夏母的內心。
雖然這種影響微乎其微,但是並非全無,這就是一絲希望。
夏母內心發生轉變以後,仍然不知道到底是誰害了她的兒子。但她最後,已經不為兒子被處死,而感到羞愧了。
因為,她相信自己的兒子是無罪的。
第一個看稿的人,同樣是錢鉉同,他讀到結尾處,心裏的疑惑更甚,問向魯訊:
“文章的結尾處,突然提到了烏鴉,它又象征著什麼?”
魯訊將煙頭掐滅,解釋道:
“夏瑜的母親模糊地意識到,兒子具有正義性,殺害兒子性命,來自邪惡的力量。她開始有了意識,暗喻打破封建統治的思想萌芽。”
“於是,她在心中萌生出複仇願望: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她希望烏鴉能回應期待,而夏母的情緒和期待,也感染了華母。”
一時間,烏鴉緊緊拴住她們兩人的心。
魯訊形容烏鴉:“鐵鑄一般站著”;“啞”的一聲大叫,這聲大叫淒厲悚然,震撼人心。
【它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這些細節勾勒出,烏鴉是孤傲而有力的。因此,烏鴉象征著革新者。
它用一聲怪叫,打破墳場的寂靜,不給人們許諾光明的未來,隻是以自己的形式存在,令這個寂然無聲的世界感到震悚。
前途的光明與黑暗,它難以斷定,也不想斷定。
烏鴉關注的隻是現實的鬥爭,隻有奮然前行,才是它唯一的目標。
這隻烏鴉,正是華夏民族崛起的方向。
錢鉉同聽後,頓時恍然大悟,大讚道:
“這篇文章形象生動,技巧高超,意義深遠!如此甚好!”
當天晚上,錢鉉同與魯訊暢飲一番,既是慶祝佳作誕生,又是慶祝通過這篇文章,他們將會結識更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魯訊帶著醉意,在日記中寫道:
“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懷著信仰,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