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也提出觀點:
“沒錯,借用癲狂人的角度,說出自己的主張,關鍵是想清楚,要保護誰的利益,要達成怎樣的目的。這個魯訊就是要喚醒孩子,更是沒有受思想腐蝕的青年人。”
蔡襄卻一臉地疑惑:
“你們沒有在意他的寫法嗎?用白話文寫作,的確直白一些,可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餘靖與王素和,異口同聲地回答:
“為了讓婦孺皆知!”
仁宗聽完五位大臣的分析,心裏的想法也變得清晰,收回思緒後,點頭說道:
“魯訊的寫法不如童謠順口,也不如詩詞雅致,他的內容,還有些晦澀難懂,就不多作研究了。諸位討論的十項政策,朕將會予以采納。但是,要在小範圍地試驗,再向全國推廣。”
大臣們齊聲應下,退出朝堂後,他們私下研究白話文的寫法。
然而,仁宗卻反複琢磨魯訊的那句:“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仁宗的兒時,看過“易牙獻子”的典故,曾經問過先生:
“他能把兒子烹煮,獻給齊桓公,這種丟了做人的本心,還能算是忠心嗎?”
他想到此處,心裏不寒而栗,如今自己做了皇帝,更是不敢用這樣的手段,去測探人心!
……
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洪武五年正月,殿內燭光搖曳,檀香繚繞。
明太祖朱元璋,正在用晚膳,桌上擺滿各色佳肴,香氣四溢。
充妃夾起一片鮮嫩的魚肉,輕輕放入陛下碗中,柔聲道:“重八,快嚐嚐看!”
朱元璋仔細品嚐,不禁讚美道:“充妃的手藝,越加精湛了啊!”便舉起酒杯,與充妃對飲一杯,情深意濃。
就在這時,他們看到魯訊坐在桌前寫文章的一幕,充妃捂著嘴巴,皺緊眉心,說道:
“這樣的胡言亂語,真不適合吃飯的時候觀看,堵在心裏的不暢感,多少有些令人作嘔!”
然而,朱元璋卻被魯訊的文字所吸引,看得十分入迷,更是感慨萬千:
“挨餓的時候,真就是什麼都能入口,要是有人將做好的人肉,擺在麵前,我也會大快朵頤,當年四方遊曆的時候,總能見到餓死之人,哎,如今想來還是曆曆在目啊。”
“此人拿這事來揭示人性的醜陋,真是句句見血啊!眾人皆醉,吾獨醒的感覺,才能像屈原那般,笑世人太癲狂!在混濁的亂世中,能保持清醒,看清事情的真相和本質,可謂是超然的大智慧啊!”
充妃疑惑地反問:“你覺得他的文章寫得好?”
朱元璋自斟自飲一杯,點頭回答:
“很好啊,在街頭巷尾,很容易傳播,就連黃口小兒也能記住幾句。”
“他把自己對世道的憤怒,隱含在文字裏。在烏合之眾中,獨自保持清醒和正直,不與人同流合汙,有自己的思考,遠比佛法禪修,更容易讓人反思!救救孩子,像是在喚醒人的本真!”
充妃強壓下心裏的惡心感,隻覺得“吃人”的字眼,太令人反胃。
她實在不理解皇帝的想法,怎麼就看出了“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