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魯訊在島國留學期間,就已經剪去了辮子,而沒有辮子的人,正是官府特別關注的對象。
前一陣子,他在航州還能裝成島國的教員,但是在自己的家鄉,很多人認識他,不管怎樣的裝束,都被認定是“裏通外國”之人。
關鍵是,在這所學校裏,突然爆發了剪辮子的風潮。
很多學生想要剪辮子,魯訊為了保護學生,連忙阻止道:“不要衝動!更不要做出無謂的犧牲!”
學生們派出一名代表,問魯訊:“到底是留著辮子好呢?還是剪掉好呢?”
魯訊懇切地回答:“剪掉辮子好,但我勸你們先不要剪!”
然而,學生們根本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一時間,學生們吵得沸沸揚揚,紛紛認定:“魯訊說一套做一套,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學生們的不屑,再次讓魯訊感到失望和寒心。
一方麵,被清朝的官員,認為是“裏通外國”的人;另一方麵,又被自己的學生,認為是言行不一的人。
這讓魯訊無法再在紹興待下去。在痛苦的煎熬中,又接到弟弟催他寄錢的信件,他別無選擇,隻能賣掉家裏的水田。
然而,盡管如此,弟弟並沒有理解他的苦衷,反而抱怨不已:
“我不僅要維持夫妻生活的開銷,還要負擔妻子娘家的費用,開銷非常大,如果你再不幫我,我就舉步維艱了!”
魯訊無可奈何,隻能寫信催促弟弟:“盡早結束海外的學習,回國謀求一份工作吧。”
但是,弟弟仍然不肯回來,魯訊隻好親自前往島國催促。經過一番的協商,弟弟終於帶著島國的妻子回國。
魯訊這次在島國,隻逗留半個月的時間。
由於沒有多餘的錢,他既沒有拜訪朋友,也沒有觀光遊覽,隻是每天逛丸善書店,回憶起那段,經常把錢都拿去買書的日子。
這一次來到島國,書店裏的書籍,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舊書,琳琅滿目的貨架上,全部都是新書。
魯訊如饑似渴,恨不得把書店裏的書,全部看一遍,更希望把它們都帶回國。
然而,他連一本都沒有買,心裏的惆悵無人能懂。
回國後,他就辭去了紹興的工作。
可是,他不能讓自己閑下來,向一間大書店申請當編輯,結果被婉絕了;他又嚐試去書局出版翻譯的作品,也同樣沒有成功。
在這段時間裏,他被生活逐漸磨去銳氣。
生活上的艱辛尚可忍受,但最令他難以接受的是,他離救國救民的道路,越來越遠。
他甚至感覺,自己不再是熱血的愛國青年,而是成為意誌消沉之人。
明明有著遠大的誌向,卻被生活的重擔所壓垮;明明有著崇高的理想,卻遭到各方的排擠。
回國才兩年,拚命三郎的架勢,就已經消失不見。
作為一個文人,縱然再有才華、再有抱負,如果沒有飯碗,就立刻會感到迷茫。
魯訊在日記中寫道:
古人說“窮愁著書”,這話你們也信?窮到透頂的時候,愁到要死的時候,哪裏還有這許多閑情逸致來寫書?
正當苦痛的時刻,是說不出痛苦的。
就像佛陀所說:在極苦的地獄中,鬼魂反而無法呼喊!
好在這種日子,沒有持續太久,武昌起義就爆發了。
一夜之間,華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